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考核内容
(一)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当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考核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
(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
(二)综合应用: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问题上的错误;分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运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说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实事求是方法的理论依据;运用实事求是方法说明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的作用
一、考核内容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二)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意识产生的三个环节;意识的社会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结构;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综合运用:用意识起源和本质的理论,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性,说明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说明意识能动作用及其发挥的途径和方法;剖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精神万能论和宿命论的错误。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一、考核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联系、条件、系统、系统论;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运动、变化、发展及其关系;新生事物及其不可战胜性;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二)综合运用: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保护环境;运用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对待新生事物。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一、考核内容
(一)矛盾及其属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因和外因;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综合运用:用矛盾普遍性原理,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坚持既竞争又合作的重要性;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用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
第六章 量变质变规律
一、考核内容
(一)质、量、度
(二)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质、量、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局部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部质变。
(二)综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适度原则;说明量变质变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考核内容
(一)辨证的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肯定和否定;扬弃;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综合运用: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理解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考核内容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内容和形式
(五)本质和现象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或然率;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形式主义;形式虚无主义
(二)综合运用:结合实际说明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对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如何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要性;如何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第九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一、考核内容
(一)认识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基本派别
(二)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认识和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唯心主义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和主观的区别;客体和客观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观点。
(二)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范畴和辩证法引进认识论对认识论的变革之重要性;用理论与实践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第十章 认识的过程和方法
一、考核内容
(一)认识的基本过程
(二)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的领会:感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思维;辨证思维;归纳和演绎及其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及其辩证关系;具体和抽象及其辩证关系;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二)综合运用: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脸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运用认识运动规律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说明辨证逻辑思维方法对认识活动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十一章 真理
一、考核内容
(一)真理及其基本属性
(二)真理的检验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真理的本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和辨证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二)本章综合运用:结合实际说明真理超出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就变成谬误;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考核内容
(一)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历史观的缺陷及其根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的钥匙;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辨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结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方法论。
(二)综合运用: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辨证理解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之理论和方法论意义;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关系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一、考核内容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考核内容
(一)识记和领会: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物质利益;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上层建筑;政治结构;政治形态;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二)综合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总体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运动原理说明发展是硬道理;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原理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依据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
一、考核内容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二)国家
(三)社会革命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阶级分析方法;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实质;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国家的历史演变;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类型和形式;社会改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区别;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二)综合运用: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特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
一、考核内容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意识的功能和精神文明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功能;社会精神文明;
(二)综合运用:正确认识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和作用;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思想解放或观念变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十六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考核内容
(一)人的本质
(二)人的价值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人性;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二)综合运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说明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考核内容
(一)人民群众和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据和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综合运用:分析英雄史观的根源;运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说明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考核内容
(一)社会进步
(二)人的全面发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和领会:社会进步的依据和标志;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
(二)综合运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王锐生,薛文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题(判别正误,并说明理由):约50分。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范畴或原理掌握程度以及理解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时需注意:(1)名词解释是一种概念性的解答, 一般包括外延和内涵两部分, 所谓外延就是这个名词所指或所用范围, 内涵指这个名词具体包含的意思或意义。(2)答题时先对题目进行分析,确定其实质内涵,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清楚。(3)名词解释要求语言精练、简明扼要。
二、简答题:约50分。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原则、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考生在解答时需注意:(1)要清楚简答题解答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要点鲜明,表述精炼;解答时需开门见山,抓住重点,突出重点。(2)答前先打草稿或列出提纲,然后按要点顺序答题,一般不用举例。(3)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使用表现问题实质的关键词语。
三、论述题:约50分。
这类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解题难度大,常被认为是拉开档次的题目。考生在解答时需注意:(1)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本题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作为论述题一定要有论述的中心议题,全部回答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2)提出论点,即自己的主要观点。考生提出的论点一般宜精不易多,最多设三个级次的论点,即论文题目直接提出的问题为一级论点,回答一级论点问题的论点为二级论点,围绕二级论点进行分析的论点为三级论点。这样形成以论点为支撑、以中心问题为主轴的文章体系。(3)要善于精心选择论据。论点是否正确,关键要看论据是否充分,这就要求考生在论据的选择上要注意:论据要有针对性,所选论据必须是能说明论点的材料,对论点具有强化作用;论据要有代表性,不能堆砌材料,也不能生拉硬凑,对所用的材料要进行筛选,(4)重视论述的方法,做到深刻全面。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做到以事述理,以理服人,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理;再者,要注意说理的逻辑性,材料的运用要符合逻辑,不能互相矛盾,在表达上要规范、准确。(5)在上面回答的基础上,最后做出鲜明的结论,这是全文所述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要紧扣命题中心,做到观点鲜明。
说明:1、考试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实际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些课程还应有基本运算和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难易程度: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和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一般应使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秀学生在规定的三个小时内答完全部考题,略有一些时间进行检查和思考。
3、考试题型:可分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