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报载最近微博上流传着一条资讯,说目前北方某几个高校的考研生,已被列入沪上高校的“黑名单”,无论其考研分数如何,一律不予录取。之所以痛下杀手,据说是因这几个高校的本科教学很邪乎,除了教学生考研,啥都不教。结果呢,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考试,啥都不会。把这样的学生招进来做研究,导师岂不是很“悲催”?
关于此事的是非,一般的公众或许会和学院派人士有不同见解。前者或许会认为:列黑名单的做法显然有失考试的公平原则。按公平原则,凡是有资格来应考的,不问出身,只论成绩,择优录取。至于有些学校喜欢搞考研突击复习,那也是他们的自由,没有任何道理可以阻止他们怎么做。否则,美国的GRE和托福考试也可据此排斥任何从中国“新东方”毕业的考生了。
但学院派人士或许会反驳:研究生毕竟是要做研究的,不是来抽烟喝酒的。科研么,肯定是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会考试顶啥用。公众或许更关心的是高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学校方面更为关心的则是学生的成材率和科研成果的领先性。在提高科研效率的考量下,搞个黑名单出来,也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而笔者却想问一个更深的问题:为何现在的考研题目,竟遴选不出真正具有科研潜力的考生,反而会便宜了应试天才呢?这问题到底是出在考生身上,还是出在考官身上?
就笔者比较熟悉的人文学科考研情况而言,研究生的考题形式的确大有可改进之处。现在的专业卷往往都按照一级学科的配置来出,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学生成为万事通,做人肉硬盘。什么名词解释啦,什么简答题啦,整个题型设计还是高考文科卷的升级版,毫无创新之处。这种题型要是能选出创新型人才,反而怪了。反过来说,只要能加大题目的创新指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死结就能解开。比如,可以增加材料分析题的篇幅,考查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秒杀”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还有,在公布考研参考书时,某些条件合适的专业可以只列英文参考书,来抬高整个学科的入场门槛——但这些简单的解决方法,为何不见大家普遍采用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牵涉到了学院内部的微观学术政治。你若要按照创新的思路出考卷,那学院里别的学者是否也赞同呢?全部参考书列洋文,那些自身洋文可能就不过关的老一辈学者是否会不开心?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创新标准”,到底以谁为准呢?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搞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综合性考卷,就成了“合理”之解。由此看来,中国研究生教育之病根,未必在考试,未必在考生,甚至也可能未必在制度,而更可能在于目前研究生教育团队的平均学术能力。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