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5年07月28日,《人民日报》继续刊发《走出扶老人困境》的系列文章。从道德角度阐述了这一社会难题该如何破解。文中精髓是必须讹人者或许不能简单认定为道德上的坏人,却很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病人,总之要治。老人扶不扶的道德困境破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整个社会的氛围,这样才能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一)文章内容
扶老人反被讹诈,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往往对此陷入困惑:你面临险境,我施以援手,你非但不谢,反而恶意诬陷,究竟是怎么想的啊?有种解释说:“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意思是讹人的老人本就品行不端,年轻时都是混混,老了亦然。诚然,现在社会上的确有那么一群职业碰瓷儿者,就靠讹人过生活。这种人不但在道德上可以定性为坏人,严重者在法律上也可以判定为罪人。如此标准明确、泾渭分明的划分当然直接有力,但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大多数讹人者并不是“专业”的。
讹人者还会有一种不愿吃亏的想法,不妨称之为“拧车铃铛”心理——我的铃铛被人拧了,也要去拧别人的铃铛。撞人者逃逸,老人不愿白白吃亏,就容易赖上施救者,达到“别人吃亏,我能平衡”的效果。此种想法实质上是自大心理在作祟,自视甚高,容不得自己受半点委屈,一旦有了损失,非得从别人那儿找补回来。此外,老人还希望从讹诈中转嫁两种成本。一是经济成本,被撞了得花钱治,肇事者跑了无法承担医药费,施救者正好接过去;二是责任成本,有些事故原本是老人过错,为了避免被路人诟病、家人责骂,就指着施救者来一句,“我走得好好的,是他撞了我呀”,把自己的责任一推了之。
(二)2016考研政治考点链接
讹人者的心理动机可以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场景里找找答案。在家带孩子,一不小心没看紧,孩子撞到了桌子上,有的大人第一反应不是责怪自己疏忽,很可能是抬脚踹桌子;出门上班了,发现钥匙找不到,丈夫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邋遢,很可能埋怨妻子收拾屋子了。也就是说,当人们遭遇挫折时,总是喜欢归罪于他人或者环境,因为反躬自省常常带来内心更大的挫折,会加剧焦虑感和失控感。只有找到一个触手可及又能控制的原因,然后进行攻击和发泄,才能让自己被扰乱的世界重新建立秩序。而这往往是倒地老人讹诈施救者的心理原因之一。由此看来,讹人者或许不能简单认定为道德上的坏人,却很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病人,总之要治。
这些心理学上的原理看似高大上,其实在思修中已经完美体现出来了。思修的第三章实现人生价值,要科学对待人生坏境,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促进个人与自然和谐。思修第七章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考研政治思修讲的道德篇章其实就是生活的点滴,需要每个人化作生活的行动,形成整个社会的高尚的道德风气,从自我做起,莫等人心倒了,那就真的扶不起来了。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