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我由于择校不慎和自己视野的狭窄,在一所地方性“211”大学度过了很平淡的硕士三年,现在马上要毕业了,想想这三年来的时光,渐渐体味到了学界的真实生态,让我更加认清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为砥砺后学不再重蹈我的覆辙,遂作此文。值得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也仅仅是我的一孔之见,完全是出于个人经验之谈,对于绝大部分求学者来说并不适合。而只适合于那些抱定以人文学术(特别是哲学学科)为毕生志业、无条件地追求真理、但又由于各种原因暂且还没有进入较为健康的学术平台上的年轻后学们。并不适用于那些只是想读读看看、对自己的专业仅仅是在感性上有兴趣(而不是真的有兴趣)或者仅仅是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或者干脆是想拿个文凭的人。
?关于择校和择师
对于本科毕业想在学术方面有所创获的年轻后学而言,择校和择师同等重要,如若两者不能同时兼顾,必择对其一。择校的目的是要能够进入一个学术生态较为健康的学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有机会参加各种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并且能够有机会交往到和你一样志趣相投的人,同伴(同行)之间相互探讨、相互砥砺是至关重要的。与择校相比,选择一个与自己性情相仿、志趣相投、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好导师似乎更加艰难,对于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本科毕业生而言,学术研究方向和路数往往还不太成熟,也不太了解学术界现状,在这个时候,那就不如选择一个人文学科基础雄厚、教学研究氛围好的学校,这样,其实就有很大的概率碰上好老师。
考研和高考一样,除了专业科目外,政治和外语都是全国统考,对于应试能力不强、却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道坎,这样的考试完全是无聊之极。考研还有一个弊端在于,一个人只能报考一所学校,如果成绩不过关,只能在调剂系统里选择其他的学校,可以供人自由选择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故而,学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先行投入到准备考试上,而不是带着问题自由读书、自由思考上。所以择校和择师往往也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在这个时候,选择一个不用花费太多精力投入到考试上,但学术平台也很不错的性价比很高的学校也未尝不是很好的选择。
?什么样的学校不能选
选择学校要考虑很多因素,学校所在区位、学校专业水平(师资)、学校讲座资源、学校治学和管理理念,等等。特别是对于与社会经济没有直接关联的基础性人文学科,更是如此。选择一个好学校能够事半功倍,不会耽误青春和时间。至于要选什么样的学校?不选什么样的学校?或许是因人而异,单就人文学科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纯粹思想性而无甚应用性的小学科,比如哲学),有这样几类学校不能选:
(1)尚处在爬升阶段、盲目追求高排名的学校不能选。中国当前的高教体制决定了中国的高校都是分门别类的等级体系:大专、二本、一本、211、985、全国优先发展等等几个等级。在这种体制之下,各个高校很难通过自由竞争来提升自己的大学排位,这也就决定了在这种体制下,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后起之秀”的大学。所以,就一个本来位序不是很高,但又想爬升的大学而言,唯一可行也见效较快的方法就是吞并它旁边的小院校,做大做强实用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撒钱挖掘理工科团队,用理工科的管理模式管理所有学科。这就必然导致人文学科也跟着理工科一起刷数据、申请各种意识形态课题以提高排名,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这就必然导致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坏死。
(2)在一个区域之内一家独大的大学不能选。在一个区域之内没有任何一家能够与它相媲美的大学,一个城市像样的大学往往就是它一所,在这个情况下,这样的大学就不要选(如果这所大学是全国排名很靠前的985,且人文学科基础很雄厚,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样的大学往往会盲目自大,视野狭隘,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大学开放程度低,人文生态很难健康。
(3)学校所在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好、但相关人文学科基础不强的学校不能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好,并不代表它的精神资源也同样好、同样丰富。有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好,但是它的文科更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缺乏必要的视野和气量,更缺乏无条件追求真理的纯粹性,这种地方的文科也就不是文科,只不过成了地方政治经济的婢女。像苏州、厦门、深圳、青岛等地方的人文学科,应该就属于此类(完全一家之言,勿喷)。
?什么样的学校可以选
一线城市和高校较为集中的省会城市的学校可以选。如果你没有较浓重的名校情结、且又不想在应试考试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北京和上海的很多性价比很高的学校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是一线城市,能够留住中国最顶尖的人才,像哲学等纯粹思想性的人文学科,这两个地区也是最强的。北大、复旦难考不假,但其他的学校师资也很好,高教资源也很丰富。除此之外,像武汉、南京、西安这样高校很集中的省会城市的学校,也是可以考虑的。这里我随便列几个不是很难考(专指哲学学科)但性价比却很高的高校供参考,也可以供调剂时择校的参考:首都师大、中央民族、中国政法、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上海大学。
所以,选学校绝不能只看这个学校是不是有211或985的招牌,还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举个例子,就哲学学科而言,首都师大虽然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但陈嘉映在那儿就很不一样。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在首师大呆的不如意,你也完全可以去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旁听,与那里的老师和同学交往,参加那里的学术活动。这就是一所学校的区位优势。
?要选什么样的老师
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应该选以学术为志业的老师,最好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大抵一致。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能够在硕士阶段遇到恩师的学生,少之又少。真正的好导师是很重视师生情谊,同时又能够严格要求你学问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并不需要你去拍他马屁,而是希望你能在学术上超越他。我本科阶段有幸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严格说来并不是我的导师,因为既跨学院、也跨专业,但已经胜似导师),这样的导师周围往往能够聚集一批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学术共同体里生活想不提升都难。
除此之外,学术尚可,且又能够给你充分信任和研究自由的导师则是次佳的选择。这样的导师往往包容性和开放度较高,你的研究可能不是他的专长,但他也能接受,并不强求你和他一致。
?什么样的导师不能选
在某种程度上讲,选导师也要靠缘分。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而言,择师如择父,是不可逆的,故而不可不慎。否则,你会很难受,耽误很多时间,在中国,年轻人试错的代价太大,一旦选择一个与自己的志向不相匹配的导师,有可能会遗憾终生。
(1)官学或学官型的导师不能选。不要指望这样的导师给你任何学术上的指导,这样的导师要么是御用文人型的学者,要么是行政官僚。前者会让你加入他的“课题”,让你帮他写各种应时型的、意识形态味很浓的文章,这样的人往往也会身兼数职、著述等身,但千万不要被其华丽外表所迷惑,在他那里,你别指望会获得任何正规和专业化的学术训练,他只会训练你该写什么样的文章和写文章的技巧。后者是大忙人,基本上硕士研究生三年见不了几次面,他也无法指导你,在这个时候,你只能自求多福。单从学术的角度上讲,不论从性情、志趣、生活等方面,学者和官僚都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冤家”,如果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人一旦不慎选择一个官员型的导师,这种难受劲恐怕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
(2)“人好”但学术很一般的导师也不能选。一个老师好不好因人而异,对于只想拿个文凭的学生而言,那些学术很一般,要求也并不严格,为人”和善“,糊弄一下就能过的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但是对于有志于学术的学生,选择这样的导师却意味着是灾难性的。选择一个导师,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你和他要共事三年,这样的导师不仅没有能力为你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你的宽松反而是一种对你的危害,你和这样的导师共处,意味着你要听他三年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对你而言,可能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但又不得不浪费时间去听他的课,同样也是一种莫大的煎熬和痛苦。
?择校和择师不慎会带来什么危害
我认为,择校和择师不慎大抵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分等级差序的,无法向西方大学那样做到人才的自由流通。选择一个学校,往往是不可逆的、影响终生的,你很难自由地转校、转学。选择一个导师亦是如此。
对于择校和择师不慎会带来的危害,可能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我的经验告诉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抵如此。如果你所在的平台既没有较好的精神资源学术生态又不是很健康,你又无法和你周围的老师同学进行开诚布公的学术交流,这是一件非常难受、又非常糟糕的事情。我的本科生活和我的硕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我的本科不是211、985,但是却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和一群很好的同道,我是幸运的,在我本科阶段,几乎每个星期都有盼头,老师会每周出于纯粹自愿性质开办学术沙龙(不计课时费,全校公开),我们这些热爱学术的年轻人不分专业、学院、年级,在一起开办讨论小组,往往本科生硕士生打成一片,每周一次,没有任何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观念,大家都直呼其名,每次都有争论,真是不亦乐乎。而到了硕士的学校和环境,这样的场景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择校和择师不慎往往会让你带来心理上的落差,我说的落差并不是从985到211,或者从211到一般本科那种等级次序的落差,而是当你离开一个学术共同体,想在一个新地方找寻到一个学术共同体而不得时所产生的落差。这样的落差其实就是你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时所产生的落差,这并不是一种傲慢。纯粹的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如果没有同行间的交流和碰撞,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也难以激发出你自己的学术热情,你自己的学术热情往往也会在这种长时间得不到理解和交流的环境中渐渐消散。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你的围棋水平在高中或大学时就已经达到9段的觉悟,而你周围的同学才算得上是刚刚入门,这个时候,你们之间就很难进行开诚布公的学术交流。大学的本意其实就是同一个行业中,师傅和徒弟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于大家之间无条件地追求真理、开诚布公地交流、探讨。
不惟如此,你往往还要面临各种恶劣的学术环境的滋扰。这是学校的体制环境给你带来的困境。如果你的学校是靠刷数据、刷指标而不断”发展“的学校,你往往就会看到你周围刚刚入门甚至还没入门的”棋手“们缴纳数目不菲的版面费在一期能有上百篇文章的杂志上不断发文章以评比各种奖项,而你直到毕业可能啥也得不到;你往往会看到一篇具有基本的中学语文能力的人就能完全胜任的学位论文和你花了很长时间认真读书、参考大量外文文献、专业化很强、且认真做出来的学位论文可以同时获得通过、你们可以同时毕业,拿一样的文凭,没有任何区别。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越是那些认真做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人,越是感到憋屈、难受,同时又找不到人倾吐。这样的难受劲,会一直陪伴你三年。所以,既然如此,就不如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准备,审慎地择校和择师。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