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一、学科内涵
社会保障是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能服务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保障领域、人力资源领域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一)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研究。主要是以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需要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掌握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程序,学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二)劳动与就业保障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国内外劳动经济与就业保障的理论和方法,劳动与就业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劳动与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三)社会保险研究。主要研究社会保险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国际比较,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的内容、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四)社会福利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国际比较,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的内容、功能、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三、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优良的品质和严谨的学风,能系统、熟练掌握较深厚的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从事社会保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的社会保障中高级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能在高校及其科研机构从事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能胜任劳动管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政府行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1.生源要求
对于拟报考社会保障专业的后备人选,除国家一般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险、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国语言能力和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有学习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等课程以及研究相关问题的能力。
2.选拔方式
(1)初试。全国统一考试: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进行,考生报名、考试均在其所在地进行。
推荐免试: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本校及外校)中选拔优秀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
(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复试人数一般为招生人数的110%—130%。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外语、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复试形式包括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思想品德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表现。
复试时要参考考生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科研活动以及工作业绩,同时了解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态度、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
复试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后的总成绩以及定性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考生拟录取与否以及拟录取类别的依据,按初试与复试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所有拟录取考生均应参加复试,复试不合格或未参加复试者,不予录取。思想品德考核、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查。新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对其进行政治、业务、健康状况等复查,对符合标准者给予注册、取得学籍;不符合标准者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取消录取资格。
对在报名和考试中弄虚作假者(含推荐免试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1.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种,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
2.公共必修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专业必修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设置;专业选修课包括本专业研究生限选的课程和导师根据需要确定的课程,按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设置;公共选修课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按学校研究生学院规定设置。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公共政策专题研究、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专题研究、公共管理专题研究、社会保险法研究、社区管理与发展、社会救济研究、社会保障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国外社会保障研究、中外劳动法比较研究保险法研究、人口经济学专题研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劳动法、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障法专题、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精算研究、申论及行政职业能力等。
3.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对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视具体情况在培养计划中确定。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应通过考核,但不计学分。
4.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和文献阅读,按本学院规定设置。
5.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最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见附表)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培养环节及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硕士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硕士生的潜能,注重硕士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计划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1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本专业硕士生要求阅读本学科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料不少于1000万字,并作出不少于10万字的读书笔记(手写)和一万字以上的读书体会,经硕士点考核合格,方可获得文献阅读2学分。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硕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提交书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3)专业实践。助教: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习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或是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助研: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凡导师有在研科研项目,要进入研究队伍并承担明确的研究任务,参与、协助导师完成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科研论文。
助管:本专业硕士生要参与教育学院的科研和教学管理、心理咨询、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本科生的管理。
科研训练:本专业硕士生科研工作量须累积30学时,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根据在学习期间申请的科研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由导师评定;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或学术讨论等6次以上,每参加1次应在导师处详细汇报并登记。
2.中期考核及分流
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要求及标准为:
(1)凡思想品德有严重问题,受记过处分或消极影响过大者;已学课程成绩有不及格者;身体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不假缺课达20学时以上者,均视为中期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
(2)学习成绩优秀,且已经发表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者,可以申请提前进行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
(3)中期考核由本专业各方向导师、学院及学校研究生学院共同监督进行,并建立中期考核档案。
3.学位论文要求
根据研究课题和撰写论文的需要,指导教师应当安排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究生要查阅中外文献的最小阅读量为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1)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实际研究工作的开展、论文的撰写等全过程,必须保证至少有1年的时间,每一环节的进行,都应有充分的思考、讨论并接受导师的指导。
(2)学位论文应包括:摘要(中英文)、引言和评述、主要内容和结论、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学位论文一般为3万字左右,观点应当有创意、逻辑严谨、语言畅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具有可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的水平。
(3)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要求。选题确定后,硕士生须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向所在学院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学位论文应于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修订稿应于第六学期的3月底完成。
(4)在读期间,硕士生至少应在省级及其以上学术刊物正刊(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专等学报除外)上以第1作者名义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4.学位论文工作环节控制过程
选题意向动员(第一学期末)—→论文启动(第三学期初)—→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论文进展交流(第四学期末)—→论文中期考核(第五学期中)—→答辩前预审及评阅(第五学期末或第六学期初)—→论文答辩(第六学期末)。
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基础课程 | 第一外国语(语种) | 144 | 3 | 1、2 | 考试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54 | 2 | 1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1 | 2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程 | 公共管理学 | 32 | 2 | 1 | 考试 | ||
政治学理论 | 32 | 2 | 1 | 考试 | |||
领导科学 | 32 | 2 | 1 | 考试 |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2 | 2 | 考试 | |||
公共经济学 | 32 | 2 | 2 | 考试 | |||
社会调研与统计方法 | 32 | 2 | 1 | 考试 | |||
管理心理学 | 32 | 2 | 2 | 考试 | |||
专业选修课程 | 社会保障学 | 32 | 2 | 1 | 考试 |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专题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
公共政策专题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
政务礼仪 | 16 | 1 | 2 | 考查 | |||
社区管理与发展 | 16 | 1 | 2 | 考查 | |||
地方政府管理研究 | 16 | 1 | 2 | 考查 | |||
社会学理论前沿 | 24 | 1.5 | 2 | 考查 | |||
社会救济研究 | 24 | 1.5 | 1 | 考查 | |||
公共危机管理 | 24 | 1.5 | 2 | 考查 | |||
政府绩效评估专题 | 16 | 1 | 2 | 考查 | |||
非学 位课 | 专业选修课程 | 中外行政制度比较研究 | 16 | 1 | 3 | 考查 | |
组织行为研究 | 16 | 1 | 3 | 考查 | |||
社会保障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
公共财政与税收 | 24 | 1.5 | 3 | 考查 | |||
政府规划与战略研究 | 16 | 1 | 3 | 考查 | |||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
公共资源问题 | 16 | 1 | 3 | 考查 | |||
社会保障法专题 | 24 | 1.5 | 3 | 考查 | |||
补修课程 | 管理学原理 | 36 | 1 | 考查 | |||
行政管理学 | 36 | 1 | 考查 | ||||
必修环节 | 社会实践 | 1 | 1、2、3 | ||||
学术活动 | 1 | 1、2、3 |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