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基地之一。1954年隶属中科院以来,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恢复生态学导论》等专著325部(卷、册);1978-2009年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73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取得364项研究成果,其中180多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58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荣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申请专利83件,授权39件。1988年以来被审定或国际登录的新品种达30个。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3,000余种,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二是科研和生活区,占地552亩,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300余亩,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育植物2400多种。此外,华南植物园还拥有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科院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拥有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支撑平台。
截至2009年底,全园共有在职职工386人,离退休人员319人,进入创新岗位人员193人。在职职工中,共有科研人员135人,其中研究员4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9人;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流动人员中,有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32人,在读研究生28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含4名外籍学生)、硕士生177人,在站博士后12人。华南植物园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现设有3个二级学科(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培养点和4个二级学科(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培养点,并设有1个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华南植物园根据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设置了以下6大研究领域:1)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环境退化与生态恢复;3)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4)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5)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6)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6大领域下设28个研究团队。
2002年底,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华南植物园协议。共建工程以“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为建设理念,以“人民满意、专家满意、政府满意”为建设目标。经过2003-2008共6年努力,圆满完成了共建任务,全园的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科学内涵等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为把华南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植物园、成为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典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华南植物园的发展方向:在创建国际一流科学植物园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与保育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具高水平的研究单位。其发展目标:一是致力于国立植物园的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等职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恢复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保育生物学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世界一流植物园;二是立足符合中国国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创新,在引领中国植物园的同时,开拓中国植物保护在全球的主导作用。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