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哲学导论(修订版) ..

  • 所属分类:
    高职高专公..
  • 作者:
    张世英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053423
  • 出版日期:2008-6-1
  • 原价:
    ¥35.00元
    现价:¥28.00元

图书简介

导言 什么是哲学
小引
1. 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2. 哲学思考源于惊异
一 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1. “哲学”一词的渊源
2. 哲学的传统界定
3. “后哲学”
4. 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5.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6. 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二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1. 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
2. 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
3. 当今中国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
三 哲学的分类
1. 西方主要哲学家的分类法
2. 一般流行的分类法
3. 本书内容安排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一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1. 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与区别
2. 两种在世结构的关系
二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1. 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
2.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
三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1. 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合一先于主客关系的观点为划分精神发展的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克罗齐关于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1. 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
2. “主体—客体”关系阶段
3. 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一 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1. 纵向超越
2. 横向超越
3. 横向超越包括对理性认识的超越
4. 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
5. 从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
二 相同与相通
1. 不相同而相通
2. 中国的天人相通
3. 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惟一性
4. 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5. 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认识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一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1. 两种不同超越的目标决定两种不同的途径
2. 对想象的现当代解释
二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1. 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
2. 重想象的现当代转向突破了思维的极限和范围
三 想象的重要意义
1. 想象使人回到现实
2. 想象赋予“物”以意义
3. 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
4. 想象与科学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一 两种无限的含义
1. 黑格尔的两种无限源于斯宾诺莎的划分
2. 黑格尔的“真无限”是主客的对立统一,是“纯思维”
二 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1. “真无限”的绝对完满性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2. “真无限”仍然保留了人与万物之间的限隔
三 “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1. “有底论”以抽象的“真无限”为底,“无底论”置一切于“坏无限”的现实中
2. 恒在的整体与动态的整体
四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1. “在场形而上学”所讲的认识只停留于在场的一边
2.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一 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1. 符合说
2. 去蔽说为符合说提供本体论的基础
3. 去蔽说的真理的真实性
二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1. 真理在于从个别存在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 真理与实践
3. 执著与绽出
第七章 论境界
一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1. 境界的含义
2. 中国的“境界”与西方的“生活世界”
二 境界的形成
1. 境界的独创性与客观性
2. 人往往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境界
三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1. 境界的划分
2. 境界的固执性和可移易性
四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1. “万物一体”是不同境界之间得以沟通的本体论根据
2. 多提倡一点“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和精神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
一 四种人生境界
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 文化的评判问题
四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五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六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第九章 超越自我
一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1. 康德的自我的空灵性
2. 禅宗关于自我的分析
3. 禅宗的“无”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有”
二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1. “自我”与“本我”
2. “本我”决定“自我”
3. “本我”的观点在于不执著
4. “本我”与“自我”、“无”与“有”、“中”与“西”的结合
第十章 超越之路
一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1. 中西哲学都有其“奥秘性”
2. 哲学都有其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公开性”
二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1. 黑格尔哲学的“公开性”的不彻底性
2. 哲学的“公开性”的彻底性在于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超越始终不脱离时间和有限的现实
三 超越有限的历程
1. 进入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超越之路
2. 进入人与人融合为一的超越之路
四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1. 中国传统哲学的超越之路包含磨炼
2.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磨炼意义
3. 超越在场是不断磨炼的过程
4. 人类思想史上对有限性的两次巨大超越
第二篇 审美观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 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2. “无我”—“有我”—“忘我”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 审美意识的直觉性
2. 审美意识的创造性
3. 审美意识的愉悦性
4. 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
5. 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
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1. 自由在于超越必然
2. 审美意义上的自由高于道德意义上的自由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 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
2. 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
3. 黑格尔:艺术超出惊异
二 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1. “人天生都是诗人”源于从不分主客到区分主客之“中间状态”的惊异
2. 真正的诗人境界或审美意识在于超越主客关系而激起的惊异
三 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1. 传统哲学是缺乏审美意识的哲学
2. 诗意哲学的建立
四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1. 哲学本质上应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
2. 惊异使世界敞亮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1. 超越主客关系的境域
2. 显隐说的审美意识要求回复到人与万物一体之本然
3. 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示自身
4. 显现与隐蔽的共时性
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1. 科学技术不能显示事物的隐蔽性
2. 只有艺术品能显示事物的真理
3. 在艺术中回到人生的家园
四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1. 对我国文艺理论观点的一点评议
2. 中国古典诗的一个特点:意在言外
五 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1. 超越在场的审美态度高于功利追求
2. 哲人、诗人的鸽子应乘着气流在天地之间飞翔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 理论
1. 艺术不是对有限事物的简单模仿,而是以有限显现无限
2. 艺术品所显现的是人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惟一无限性宇宙
3. 艺术品所显现的无限性包括因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观赏、参与而引起的无限自我扩充
4. 典型所显现的无限的有限性和显隐说所要求显现的无限的无穷尽性
二 历史
1. 古希腊的模仿说及其扩展
2. 中世纪对古希腊模仿说的超越
3. 典型说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4. 现当代的显隐说对传统的典型说的超越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一 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1. 语言的艺术(诗)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
2. 黑格尔不懂一切艺术品皆有语言性和诗性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1. 一般的美与诗意境界之区分
2. 模仿处于艺术价值的最低层次
3. 典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
4. 以在场显现不在场的“意在言外”的艺术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
5. 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
6. 超越有限的目标——万物一体的崇高境界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1. “人类自恋”的三次冲动
2. 对“人类自恋”的三次打击
3. 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
二 语言学转向
1. 世界由于语言而敞开
2. 语言独立于主体和对象的出场
三 语言意义的转换
1. 语言的意义由指向感性对象和抽象概念转换为指向无底深渊的世界
2. 诗的语言可以独立于感性对象和概念的出场
四 “大言”与“小言”
1. “大道”不作“小言”之言
2. 知觉中的东西言说着“道言”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一 语言的诗性
1. 精神科学重在研究个人的独特性如何为他人所理解
2. “万物一体”保证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3. 语言一般皆有诗性
二 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1. 执著于当前在场者与聆听“异乡”的声音
2. 抽象性语言与一次性语言
三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1. 言约旨远
2. 象征性与暗喻性
3. 画意性
4. 音乐性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
一 古希腊时期
1. 实际兴趣重于审美兴趣
2. 美从属于真
3. 美从属于善
4. 古希腊美学已区分了审美兴趣与实际兴趣
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1. 普罗提诺:神是真善美的统一
2. 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
三 近代
1. 康德以前:美仍从属于真和善
2. 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
3. 席勒:“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4. 谢林:“审美直观”居于哲学的最高层次
5. 黑格尔:美高于善而低于真
6. 近代美学的主要趋势: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的制约
四 现当代
1. 美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
2. 从古至今,美的地位日益提高
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1. “万物一体”集真善美于一体
2. 对“万物一体”观的分析与概括
第三篇 伦理观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1. 西方传统哲学导致轻视感情欲望的道德观
2. 卢梭置道德于人己一体的同类感基础之上
3. 儒家的人己一体的道德观
二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1. 无道德意识—道德意识—超道德意识
2. 审美意识优于道德意识
3. 善是美的必然结论
三 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1. 康德论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2. 谢林论“审美直观”的首要地位
3. 荷尔德林论诗意的自由高于道德
4. 审美意识的崇高境界更能促进道德意识的提高
四 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1. 精神发展的诸阶段往往同时交织在一起
2. 审美价值决定道德追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
3. 哲学的现实化即是诗化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一 “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二 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三 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1. 把一切都看成是使用对象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中
2. “我—你”间的相互回应与“我—它”(主—客)间的相互限隔
3. 对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爱”态度而相互回应
4. 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人与万物一体或“我—你”一体的领悟
四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1. 人与万物皆可作语言交流
2. “前语言门槛”
3. “语言门槛”
4. “大言炎炎”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1.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2. 人“不能死于”“我—它”公式而不悟
六 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一 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1. 张载的民胞物与说
2. 王阳明:人与自然物之间的轻重厚薄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3. 荀子、戴震关于“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
4. 程朱的“理一分殊”说
5.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说包容人类中心的思想
二 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1. 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2. 极端神秘主义者面临的问题
3. 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抹杀人与物的分殊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1. 人类中心思想应从属于万物一体和民胞物与精神
2. “物与”和“民胞”的联系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
一 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1. 任何人和自然皆以万物一体为其根源
2. 万物一体之爱包含矛盾斗争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没有斗争
2. 自然不理解人
3.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对自然规律采取主动顺应的态度
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1. 人能相互理解
2. 和谐相处包含容忍和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3. 相互尊重和容忍不等于互不相涉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一 从独白到对话
1. 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
2. 康德的独白式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式
3. 儒家的独自式与西方传统的独白式和哈贝马斯的对话式
二 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1. 哈贝马斯的“认知主义”伦理学
2. “理想的谈话环境”的“假定”
3. 儒家的“庶人不议”
4. “仁”与“互主体性”的区别
5. 墨子的“兼相爱”
三 理与情
1. 情的合理化
2. 排斥情于理之外的两种方式
3. 三种情理关系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一 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1. 中国的知行问题与西方的认识与实践
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以往儒家关于知行不可分离思想的总结与发展二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1. 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
2. 认识论上的认识与实践和主客二分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
1. 儒家传统重“为道”:“知”哲学与“行”哲学的统一
2. 西方传统哲学重“为学”:“知”哲学与“行”哲学的相对分离
3. 西方现当代哲学重“为道”的趋势
四 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五 哲学与人
第四篇 历史观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
一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1. 人与世界的融合和古与今的融合
2. 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不在恢复历史原貌,而在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3. 人不可能离开“现在的视域”看待过去
4. “现在的视域”与“过去的视域”结合为一的“大视域”
5. “大视域”中的现在沉积着过去
6. “大视域”中的过去孕育着未来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1. 以“势”为基础的“天”的视域
2. “天因化推移”
3. 王船山“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的意义
4. 内在体验和参与的方法
三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
一 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
1. 传统的主要特征
2. 传统的原本言行
3. 传统形成的过程也是远离原本的过程
4. 传统形成的过程又是不断扩大和更新原本内涵的过程
5. 传统的偏执与更新
二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1. 对老传统应做新解释
2. 对传统的新解释主要是指向当前
3. 解释是传统自身的活动过程
4. 对传统的新解释不能脱离传统
5. 对传统的新解释是一个受限制与打破限制的斗争过程
6. 由谁做出新解释?群体成员间的平等对话还是君临于群体之上的精神实体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1. 历史的特点:新旧交替的非连续性
2. 非连续性包含连续性
3. 连续性是对非连续性的超越,是新旧不同之间的相通
4. 通过对历史的理解,非连续性才具有连续性
5. 历史的变迁随着不断更新的理解而愈益远离其“宗”
6. 理解过去是辞旧迎新的原则
二 时间距离的意义
1. 时间距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使连续性更具生命力
2. 时间的“超出自身”性
3. 时间的“超出自身”性决定着人的自我超越
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
1. 历史统一体需要想象
2. 历史以死亡获新生
3. 谭嗣同的“微生灭”说
4. 瞬间质变的意义
四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1. 历史实际往往会被理性出卖自己
2. 历史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
一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1. 在场不在场的关系和中心周边的关系
2. 自我—世界和中心—周边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1. 没有独立于周边的不变之“宗”
2. 独立自在之“宗”的理论基础——抽象的同一性
3. 中心变化的滞后性构成“宗”的概念
4. 中心应聆听来自周边的声音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
1. 时代性的灵敏性与民族性的惰性
2. 民族性的生命力需经时代性的冲击和检验
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1. 经济的敏感性与文化的滞后性
2. 文化多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精神产物
3. 文化融合是大趋势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1.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问题
2.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3. 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二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古希腊哲学
2. 中世纪哲学
3. 近代哲学
4. 现当代哲学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1. 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到转向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史
2. 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导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
3. 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理”压人的思想为主导到开始反“天理”的发展史
二 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哲学
2. 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
3. 明清之际以后的近代哲学
4. 未来中国哲学之展望
余论:希望的哲学
一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二 希望就是虚拟
三 希望就是战斗
四 希望与命运
五 希望与失望
六 希望与无限
目录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上一章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已经谈到,“人一世界”合一(“天人合一”)与“主体一客体”这两种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主体一客体”和“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三个阶段,本章要讲的是,这两种关系在个人精神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为相应的三个阶段,而且哲学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是以个人精神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为基础的,前者是后者提升到哲学原则的高度的表现。一个个人从婴儿不分主体和客体、不分我与非我时起,到有自我意识,即意识到有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也许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人类思想史上要把不分主客的原始的“人一世界”合一的原则提升到以“主体一客体”式为主导原则,则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例如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开主客关系之先河起,到笛卡尔开创以主客关系为主导原则的近代哲学,就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国哲学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更长,一直到19世纪中鸦片战争以后才明确地批判不分主客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大力介绍和学习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尽管在明代的哲学家王船山那里已经比较明显地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当然,要说主客关系思想的萌芽,则在先秦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中就已经有了,但毕竟只是萌芽,而我这里乃是就一个阶段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而说的。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个人精神意识发展的阶段。
  ……

同类热销图书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购买
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 主.. 中山大学出版社

¥49.80

¥38.40
详情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美学原理 叶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8.00

¥32.50
详情
标准越南语基础教程1(含光盘) 黄以亭,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8.80

¥29.10
详情
英美概况导读 张富生,曹.. 河南人民出版社

¥34.00

¥25.50
详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哲学导论(修订.. 张世英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00

¥28.00
详情
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现代.. 姬瑞环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3.00

¥26.40
详情
标准越南语基础教程2(附光盘) 黄以亭,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8.80

¥29.10
详情
Excel2010高效办公 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附光盘) 华诚科技 .. 机械工业出版社

¥49.00

¥39.20
详情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宣贯教材 2011版职业健康安全管.. 陈元桥 主.. 中国标准出版社

¥50.00

¥36.90
详情
实用养老机构管理(代) 陈卓颐 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48.00

¥34.90
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职高专公共课教材系列) 杨传珠,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00

¥18.40
详情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反应器选择、设计和操作(陈炳和)(二.. 陈炳和,许.. 化学工业出版社

¥26.00

¥19.80
详情
概率论 (第二版) 苏淳 编著 科学出版社

¥36.00

¥26.10
详情
全国高职高专韩国语系列教材——商务韩国语(附赠1张MP3) 周玉波 主..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35.00

¥28.00
详情
身边的数学(翻译版原书第2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美)皮纳.. 机械工业出版社

¥56.00

¥45.10
详情
英美概况 赵春荣 主..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29.80

¥21.00
详情
高等数学(第3版)学校辅导与习题全解—面向21世纪高职高.. 程红萍 主.. 同济大学出版社

¥28.00

¥20.30
详情
现代安防技术设计与实施 陈晴,邓忠.. 电子工业出版社

¥28.00

¥21.00
详情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高等教材) 金日守,戴.. 测绘出版社

¥26.00

¥20.30
详情
心理训练(第二版)——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课教材 张梅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1.80

¥6.10
详情
方向控制最小二乘法理论 许君一,卿.. 测绘出版社

¥28.00

¥21.00
详情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Ⅰ) 教育部高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80

¥20.70
详情
高职高专人文素质--中外音乐作品欣赏 顾克,张丽.. 苏州大学出版社

¥29.00

¥19.40
详情
珠算教程(第三版)(高职高专核心课) 姚克贤 主..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25.00

¥18.20
详情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汇编(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张晓丹,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6.00

¥18.00
详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