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要想改变科研“烂尾楼”现象,必须要精简研究生课程、保证学生科研最基本的科研时间,同时要给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更多的主动权,并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研究生毕业季正式拉开帷幕,投简历、面试、签约等剧情逐步登台。这个学期,快毕业的研究生几乎都无心科研,到处找工作。”
“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似于盖了一半的烂尾楼”……
网上一篇题为《研究生毕业季的“科研烂尾楼”现象》的帖子引发了人们对毕业季研究生科研的关注。
“我们这些打算工作的人只想毕业后有个去处,这时候,科研已经排在了第二位。”一名网友说,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工作排到了首位,而科研又难出成果,这时候就越没心思,甚至都想放弃。
对于科研“烂尾楼”现象,大部分网友的反应是“有同感,但是无能为力”。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研究生的科研“烂尾楼”现象呢?
导师无奈
“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记者联系到了这篇博文作者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陈德旺,他告诉记者,“烂尾楼”现象“年年人不同,岁岁事相似”,老师们对此很无奈。
一直以来,研究生是导师科研的主力军。导师申请的课题要靠学生完成,学生则通过参与导师的项目学习本领,完成学业。
华南师范大学神经生理研究所所长李东风为研究生科研“烂尾楼”下了一个定义:第三年毕业季研究生工作已全面展开,科研有进展或已接近尾声,此时,学生忙于找工作导致论文质量无法保证或留“尾巴”的情况。
李东风指出,这是大学里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老师们看来,投简历、面试、作准备……这些都已经是研究生不做科研的光明正大的理由。然而,已经完成大半的科研就此耽搁,很可惜。
“很多学生不是找到一个工作就定下来了,有的甚至拿到五六个offer才会决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说。从找工作到最后签约,半年的时间就没了。
更让老师们无法接受的是,等找到工作后,研究生又有了新想法。
“人在实验室,心不知到哪去了。”陈德旺说,有些学生甚至整天忙聚会,或者不打招呼就去用人单位实习了。“他们根本没有心思总结和提高之前的研究工作。”
“我每年带10多个研究生,总会有一两个特别不像样的。”彭真明告诉记者。
然而,对于不像样的学生,老师们均表示:“不舍得‘卡’。”
“我不能说你论文达不到开题标准,就不能毕业。”彭真明说,对于没有达到开题目标的学生,自己狠不下心。
对此,陈德旺也是同样的心情。“学生工作都找到了,而且还不错。一‘卡’什么都没了。”
然而,对于“烂尾楼”的危害,导师们却又是“痛心疾首”。
“他们的科研工作像加热到80~90℃的水,再加一把火就烧开了。”陈德旺说,这些慢慢凉下去的水,只能等后来的师弟师妹再从头烧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得安排人来接烂摊子。”彭真明表示,有些课题的完成时间甚至因此推迟了三四年。
学生委屈
“很惭愧,我自己也造了不少‘烂尾楼’。”李志是安徽省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研三学生,从去年7月到12月,李志一直奔波于各种宣讲会和面试地点。“现在工作太难找了。”
最近,李志刚与安徽某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尘埃落定后,他表示要休息一下,“整个过程太累了”。
当记者问起他手头的科研工作,李志的脸瞬间红了,他说最近半年和专业相关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看。
李志说,从读研到现在,他觉得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研一修课,并在实验室打杂,研二正式进入实验室干活,研三还没开始就要准备找工作。
“你看!这是我们的课表。”李志的电脑上是他们的修课计划。计划显示,要想顺利毕业,学分不得低于35学分。课程计划由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而修课计划要求,除了专业课和基础课外,公共必修课要求学分≥7。这7分中,李志修的课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日常交流英语和研究生综合英语。
“这几门课占用了大量时间。”李志觉得学这些东西不仅没有用,内容基本重合。“有些专业课也是本科就学过的,只是为了凑学分。”
研二的李志已经正式加入实验室科研大军,努力的他迅速成为了主力。他表示:“总是有些吃力。但论文开题总算顺利通过了” 。
然而,刚进入研二下学期,在论文上刚找到点感觉的李志开始考虑找工作。去哪里,找什么性质的工作?李志的一部分心思已经不在科研上面,手头的工作也就慢慢放缓了。
“我觉得自己也没少努力,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李志有点委屈。
谁是祸首
“学生们做科研的时间不到一年。”彭真明给自己的学生算了下时间,“很多课题的完成时间肯定不止一年,丢下的就是一堆烂摊子。”
由此,陈德旺也认为,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上就存在问题。
“课时太长,学分太多。”陈德旺说,在国外,研究生只学四五门课,而中国的学生则有十多门,“研一成了‘大五’”。
“然而,学分是死要求。”彭真明指出,导师没有课程设置的决定权。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研究生科研“烂尾楼”现象与导师制没有真正落地有关。他指出,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导师无法在招生、培养、管理过程中真正承担起导师的作用,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由于对就业率的追求,学校在毕业前一年的暑假就开始接待大量用人单位来做宣讲工作,而这会严重“扰乱军心”。
“9月到12月完全是‘失控期’。”李东风说。
彭真明告诉记者,他读研究生时,6月份毕业,学校4月份才会组织招聘会。“我们一直到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还在做科研的事情,论文基本做得就差不多了。”
除了有效的科研时间,研究生培养定位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在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硕士,但学生毕业后很多人并不从事科研工作,而用人单位又对求职者有学位要求。”彭真明认为,研究生培养定位很不明晰。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进行本科生通识教育的试点工作。
“依照本科的变革,研究生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训练,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依然保持着原有形态,培养模式还没有改变。”彭真明认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变革脱轨也是造成目前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
解决之道
“要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组,研究生的工作才有连续性。”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汪晓军认为需要合理规划研究课题,由几届硕士生来共同完成,是防止“研究生烂尾楼”的有效方法。
陈德旺也表示,为了改变“烂尾楼”现象,他们开始尽早安排低年级人手加入项目,让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一同做科研。
而不少专家则认为,这些做法虽然有用,但是治标不治本。
“必须要保障研究生一年以上的科研时间。”彭真明指出。
要保障科研时间,精简研究生课程成了第一步。“课程可以精简,学分也要压缩,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论文。”李东风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创造知识。通才培养是本科生阶段的培养任务,研究生阶段则应该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需要对接。
他进一步指出,在保障科研时间方面,应该给予导师更多自主权,不能一年级“想抓抓不着”,三年级“想管管不了”,只有二年级“管得着”。
“可以第一学期上课,第二学期就让学生开始从事科研工作。”陈德旺建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找工作前就把论文完成。
对此,熊丙奇则有不同观点。他指出,在我国,对所有研究生都要求搞研究,但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学术兴趣,结果必然是学生找到工作之后出现应付科研的现象。“要根据不同的培养定位,提出培养要求。学术硕士可要求研究生作学术研究、撰写论文,而应用型研究生则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必要求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撰写论文。”熊丙奇说。
在导师呼吁给予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专家们也认为学生本人也应做好计划,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专家建议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来源未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