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众心里的心理学成为了伪心理学?
查看(1525) 回复(1)
cxy0104
  • 积分:11
  • 注册于:2014-11-18
发表于 2014-11-18 19:10
楼主
文,王怡蕊,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博士, 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这个问题很有说一下的必要。


《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th edition,作者:基思 斯坦诺维奇)非常值得一看,推荐给心理学爱好者和心理学从业人士。我结合该书中部分观点以及我的个人见解,简单的回答下这个非常大的话题。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大约在一百年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这三个功能中,以解释为主)。作为一门科学,现代心理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强调可证伪性。


心理学研究包括的话题广泛,“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目前,美国心理学会有55个心理学分支。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在媒体上露脸比较频繁,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学爱好者特别有吸引力,人口与环境心理学这类就不为大众所知了。由于研究的多样性,毫不夸张地说,同一个大学里的心理学家们,很多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随便举个例子,念博士的时候,我们系有个同学,毕业论文交上去之后将近一年才拿到结果。之所以这么久的原因是,评她论文的教授不了解她研究方向的内容,然后很奇葩的花了半年时间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再给她批论文。


尽管内容包罗万象,各类心理学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建立理论 → 提出具体假设或预测 → 收集数据检验假设或预测的准确性 → 修正理论,这一反复操作的过程,逐步接近事实真相。


为什么大众很难区分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与每个人休戚相关”,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学的规律更多是概率性的,即在XXX前提下,符合XXX特征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会产生XXX行为/问题。然而在落实到某个个体的时候,这个概率不是100%就是0%。相对于一个“模棱两可”的概率,“伪心理学”则往往会给出一个肯定、直接的答案。如果这个答案符合人们的知识结构,或者是你想听到的答案,那么就特别吸引人。比方说我们临床心理学家一般要花1-2个小时才能有个初步的诊断,但电视上经常能看到有牛人只听人家说几句话,就能回答“你这是XXX问题”,看一封来信,就能知道人家童年有什么问题。那么坚定的目光,那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多吸引人啊。相较之下,我们临床心理学家给出的意见弱爆了啊 O(∩_∩)O~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众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或了解。当研究的结果与“常识”或人们的认知(比如谚语、身边的个案)不相符时,科学知识会遭到“本能”的抵抗。我发现,即使是对于不少有本科、硕士学历的人,亲戚朋友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个案都比我引用心理学大样本的研究要有说服力。
也许是由于对心理科学的不了解,或者是出于收视率、畅销度的考虑,大众媒体在传播心理学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流行的“伪心理学”书籍和一些电视节目,很可能增加了科普的难度。我们说破嘴皮子经常比不上电视上某“专家”的一句话。就我接触的长辈(50、60岁的那一代人),甚至会有电视上、报纸上的内容必然是真实的错误印象。
总之,大众似乎不太在意某心理学理论是否可以证伪,是否有大量的证据来支持。相反,简单,确定,吸引人的理论比较容易得到传播。即使它们只是基于个案的讨论(甚至不是研究)。这也是为什么相比起对心理学的贡献,弗洛伊德(注意,我没说精神分析)的名气大的不成比例的原因。斯坦诺维奇在他的书里吐槽弗洛伊德说,除去一些媒体上特别活跃的心理学家,大众所了解的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里,弗洛伊德的知名度最高,甩第二名斯金纳一大截。但弗洛伊德的理论复杂且不可证伪,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肯定的、让人无法驳斥的解释。更甚,斯坦诺维奇认为,佛罗伊德的流行“严重阻碍”了大众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通常很不擅长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观点。在与“伪心理学”斗争的时候,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部分心理学家(包括我自己)认为应该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心理学专业的营销课程(确实有大学在准备这么做)。


如何区分科学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斯坦诺维奇认为“心理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即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说起来“伪心理学”也不乏理论。然而“并非所有的理论的验证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如果预测的内容是,“XX星座的人多愁善感”,“由于XX行星的上升,你下周事业会有好的趋势” (这些是我胡编的),这类宽泛的预测,即使被证实了,也没有什么价值。
要辨别“伪心理学”,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普遍地提高学生[或大众]批判思维能力和意识,并能使学生[或大众]有能力对没有证据的论断提出质疑”。
从具体操作来说,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对心理学有个基本的认识(比如读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并在此基础上,
有意识的从可靠的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同行评审过的文章。
批判性的吸取信息。即使是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都是正确的。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新资料,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过程。
对新信息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固执的维护自己的观点。原因同上一条.




再说个题外的,相对于万能的“伪心理学”, 我也认识有些持不可知论的人,充满了不确定的茫然。斯坦诺维奇也提了下,他觉得,“当向学生解释心理学知识本来就是暂时性的、可以被修正的时候,有些学生会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抛开不可知论的正确性不讨论,即使是“暂时性”的知识或理论(接近真理但不是真理),也同样是很有价值的。比如,随着科学发展,我们知道牛顿的理论并非真理,在某些条件下并不适用。这并不妨碍100年的机器在今天一样跑的很欢乐。窃以为,完全没有必要陷入不可知带来的悲观、失望之中。


关于更好地区分“伪心理学”,斯坦诺维奇觉得可以用“心理学研究”来取代“心理学”这个词。我不知道其中的可操作性如何,但我建议知乎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这个话题标签取代“心理学”标签 ,更加明确的表示和“心理 ”话题的不同,减小乱加标签的可能。

香尔滚姐姐
  • 积分:4722
  • 注册于:2014-05-23
发表于 2014-11-18 19:16
沙发
说的非常好,有必要澄清.心理学可以证伪,伪心理学则不能。
心理学做个实验往往需要百人实验,时间跨度也从数月到数年不等。伪心理学往往自己教了一两个孩子就满世界推销自己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理论在教科书里面出现的时候,往往后面还会跟有被质疑或者被修正的内容。而伪心理学基本上看不到这部分。
心理学上面的很多数据是不支持我们很多常识的臆测的。比如:
  •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如双亲俱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 暴力电影和游戏会导致儿童成年后大量的暴力倾向。
  • 小时候受虐待的孩子,长大了会虐待下一代。
从数据上来看,往往没有办法斩钉截铁的说,这个说法是对的。
  • 单亲家庭会失去一个安全的保障,但不代表双亲俱在的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好出很多。数据上表示两类家庭孩子的差别不明显。
  • 暴力可能会暂时提高儿童或者青年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暴力行为的可能。但不一定会导致暴力人格和反社会人格。数据上也不明显。
  • 小时候被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认为虐待不好。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让他认识到虐待儿童不道德。所以这一条理论也没法成为定论。

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畅销书里面暗示或者明示这些猜测是肯定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不严谨的精神是有损心理学发展的长远利益的。

包括在知乎上的回答。
我一般举到我自己家里的例子之前,我一定会强调说。这是我个人的单个样本,没有普遍性。(其实,这就是业余心理爱好者的缺点了,学识有限。说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举实验案例,而不是自身。)
凡事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拿来说,而且试图用个案来解释所有问题的。那就可以算做伪心理学了(这里不是说加了个伪字就是贬义,只是不专业。大家听故事可以,拿去当做定理来套公式解题是不行的。)

我比较忌讳的一种伪心理学是一种信仰式的心理学。他充分利用了宗教类的管理手法来建立地位。成功了就是心理学的合理。不成功说明你在调整控制自己情绪做得不够好。总是,由于你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你没有资格和能力质疑这套方法的对错。这到后来还会出现一大群不明就里的“卫道者”。我觉得这是极大的伤害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所以,建议对心理学有兴趣还是从教科书看起。而不是畅销书。

分享到:
香尔滚姐姐
  • 积分:4722
  • 注册于:2014-05-23
发表于 2014-11-18 19:16
3楼
说的非常好,有必要澄清.心理学可以证伪,伪心理学则不能。
心理学做个实验往往需要百人实验,时间跨度也从数月到数年不等。伪心理学往往自己教了一两个孩子就满世界推销自己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理论在教科书里面出现的时候,往往后面还会跟有被质疑或者被修正的内容。而伪心理学基本上看不到这部分。
心理学上面的很多数据是不支持我们很多常识的臆测的。比如:
  •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如双亲俱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 暴力电影和游戏会导致儿童成年后大量的暴力倾向。
  • 小时候受虐待的孩子,长大了会虐待下一代。
从数据上来看,往往没有办法斩钉截铁的说,这个说法是对的。
  • 单亲家庭会失去一个安全的保障,但不代表双亲俱在的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好出很多。数据上表示两类家庭孩子的差别不明显。
  • 暴力可能会暂时提高儿童或者青年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暴力行为的可能。但不一定会导致暴力人格和反社会人格。数据上也不明显。
  • 小时候被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认为虐待不好。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让他认识到虐待儿童不道德。所以这一条理论也没法成为定论。

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畅销书里面暗示或者明示这些猜测是肯定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不严谨的精神是有损心理学发展的长远利益的。

包括在知乎上的回答。
我一般举到我自己家里的例子之前,我一定会强调说。这是我个人的单个样本,没有普遍性。(其实,这就是业余心理爱好者的缺点了,学识有限。说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举实验案例,而不是自身。)
凡事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拿来说,而且试图用个案来解释所有问题的。那就可以算做伪心理学了(这里不是说加了个伪字就是贬义,只是不专业。大家听故事可以,拿去当做定理来套公式解题是不行的。)

我比较忌讳的一种伪心理学是一种信仰式的心理学。他充分利用了宗教类的管理手法来建立地位。成功了就是心理学的合理。不成功说明你在调整控制自己情绪做得不够好。总是,由于你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你没有资格和能力质疑这套方法的对错。这到后来还会出现一大群不明就里的“卫道者”。我觉得这是极大的伤害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所以,建议对心理学有兴趣还是从教科书看起。而不是畅销书。

分享到:
香尔滚姐姐
  • 积分:4722
  • 注册于:2014-05-23
发表于 2014-11-18 19:16
4楼
说的非常好,有必要澄清.心理学可以证伪,伪心理学则不能。
心理学做个实验往往需要百人实验,时间跨度也从数月到数年不等。伪心理学往往自己教了一两个孩子就满世界推销自己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理论在教科书里面出现的时候,往往后面还会跟有被质疑或者被修正的内容。而伪心理学基本上看不到这部分。
心理学上面的很多数据是不支持我们很多常识的臆测的。比如:
  •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如双亲俱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 暴力电影和游戏会导致儿童成年后大量的暴力倾向。
  • 小时候受虐待的孩子,长大了会虐待下一代。
从数据上来看,往往没有办法斩钉截铁的说,这个说法是对的。
  • 单亲家庭会失去一个安全的保障,但不代表双亲俱在的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好出很多。数据上表示两类家庭孩子的差别不明显。
  • 暴力可能会暂时提高儿童或者青年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暴力行为的可能。但不一定会导致暴力人格和反社会人格。数据上也不明显。
  • 小时候被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认为虐待不好。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让他认识到虐待儿童不道德。所以这一条理论也没法成为定论。

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畅销书里面暗示或者明示这些猜测是肯定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不严谨的精神是有损心理学发展的长远利益的。

包括在知乎上的回答。
我一般举到我自己家里的例子之前,我一定会强调说。这是我个人的单个样本,没有普遍性。(其实,这就是业余心理爱好者的缺点了,学识有限。说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举实验案例,而不是自身。)
凡事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拿来说,而且试图用个案来解释所有问题的。那就可以算做伪心理学了(这里不是说加了个伪字就是贬义,只是不专业。大家听故事可以,拿去当做定理来套公式解题是不行的。)

我比较忌讳的一种伪心理学是一种信仰式的心理学。他充分利用了宗教类的管理手法来建立地位。成功了就是心理学的合理。不成功说明你在调整控制自己情绪做得不够好。总是,由于你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你没有资格和能力质疑这套方法的对错。这到后来还会出现一大群不明就里的“卫道者”。我觉得这是极大的伤害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所以,建议对心理学有兴趣还是从教科书看起。而不是畅销书。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在中国10月1日是什么节?(答案为两个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半岛真人体育 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