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竹
|
习题练习 第3章 (1)生产理论 一、 单项选择 1. 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 A 平均产量 B 边际成本 C 边际产量 D 平均成本 2.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 A 生产函数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 3.使用5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 A 3 B 30 C 35 D 36 4.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 A 收益保持不变 B 收益递减 C 成本递减 D 收益递增 5.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 A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 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 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6.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 AMRTSLK=w/r BMPL/w=MPk/r C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D 上述都正确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降低了 8.当雇佣第7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110单位,当雇佣第8个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10单位增加到118单位。这种情况是:( ) A 边际成本递减 B 边际成本递增 C 规模收益递增 D 劳动密集型生产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为:() A 1/3 B 3 C -3 D 6 10.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 C 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 D 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有是相等的 11.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12.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13.如果确定了生产要素组合,() A 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 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 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 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总成本曲线上的一个点 14.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量 C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 多项选择 1.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 资本 B 劳动 C 土地 D 大海 E 企业家的才能 2.平均产量是()的函数: A 总产量 B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C 边际产量 D 可变要素的数量 E 不变要素的数量 3. 产量曲线具有如下性质:() A 凸向原点 B 斜率为负 C 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D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 E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 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有:() A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而提高效率 B 某些技术和投入只有在足够大的产量规模时才可使用 C规模收益递增还有可能由于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 D 企业规模扩大后更易于管理 E 企业规模越大,产量就越大从而收益递增 5. 在短期内,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A 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APL>0 B生产第一阶段的特征是MPLL C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 D生产第三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MPL≤0 E生产第二阶段的特征是APL< MPL<0 三、 概念题 生产函数 劳动边际产量 劳动平均产量 等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 四、 问答题 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2. 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问: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 3.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五、 计算题 1. 已知生产函数为Q=KL—0.5L?—0.32K?,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令上式的K=10。 (1) 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边际产量(MPL)函数。 (2) 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3) 证明当APL达到极大时APL=MPL=2。 2. 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 –0.1L?+6L?+12L。求解: (1)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 假如每个工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参考答案:
四、1.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我们知道,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的第二阶段的右界点是使用权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 2. 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一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也会使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三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用权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了不会在生产的第一、三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3.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事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之所以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首先,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其次,增加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减少的那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增。第三,一种要素对另一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其本身的边际产量成正比,而与另外要素的边际产量成反比。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会得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结论。 五、1.(1)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L=(KL—0.5L?—0.32K?)/L=10–0.5L–32/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L=Q\'=10–L (2) 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L=0,L=10,厂商雇佣的劳动为10。 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时,APL\'=-0.5+32/L?=0,L=8,厂商雇佣的劳动为8。 当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0。 (3) 由(2)可知,当L=8时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 则 APL=10–0.5L–32/L=10–0.5×8–32/8=2 而当L=8时,MPL=10–L=10–8=2 故当APL达到极大时APL=MPL=2。
2.(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APL\'=(-0.1L?+6L+12)\'=-0.2L+6=0,L=30,雇佣的劳动人数为30。 (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MPL\'=(-0.3L?+12L+12)\'=-0.6L+12=0,L=20,雇佣的劳动人数为20。 (3)当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利润R=QP-LW=-3L?+180L?+360L-360L,利润极大时,R\'=-9L?+360L=0,L=40,雇佣的劳动人数为40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