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2014-07-19 相关院校: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介绍:陆正刚
Email:luzhenggang@tongji.edu.cn
研究员,工学博士,1966年9月生,1998~1999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长期从事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列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结构疲劳与可靠性、轨道车辆设计理论和方法等。近年来,主要在列车系统动力学、轨道车辆柔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零部件结构振动和疲劳可靠性、轨道车辆和走行部系统创新设计、轨道车辆数字化设计和仿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铁道部和上海市的重点科研项目。
主讲“轨道车辆动力学”、“轨道车辆设计”等本科生课程和“多体系统动力学”、“轨道车辆虚拟设计”、“轨道车辆现代设计技术”等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工作和学术业绩有:1)在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高速铁路预研究”中“铰接式高速客车”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铰接式高速客车动力学仿真和试验研究工作。2)与中国南车、北车公司合作,先后参与了PW200,SW200高速客车转向架,转K2转向架、转K6等提速和重载货车转向架和出口米轨转向架等不同类型的客车、货车转向架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开发研究工作。3)作为铁道部重点项目“P65型行包快运棚车”、“转K6转向架”等项目的主要研究成员之一,提出了用于抑制转向架蛇行运动提高运行品质的专利技术“双作用弹性滚子旁承”,该技术为国内铁道车辆的首次运用,该项专利技术在我国铁路主型提速货车转K2、转K6转向架上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4)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的“磁浮车辆研制”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磁浮车辆复合材料结构和疲劳,磁浮车辆柔刚体动力学方面开展前沿研究。5)承担完成上海市“轨道车辆数字化设计分析验证平台”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在CAE基础上,运用虚拟产品开发(VPD)技术,建立轨道车辆系统数字化虚拟设计、试验平台,实现车辆系统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集成和数据管理。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部级鉴定二项,2006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主要获奖项目:
1.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2006年
2.“P65型行包快运棚车”,2003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3.“转K6转向架”,2006年中国北车集团科技成果特等奖。
主要代表性论文:
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数字仿真分析管理平台设计城轨轨道交通研究2009.10
2.高速车辆结构振动的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12
3.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铁道车辆结构半主动控制,机械工程学报,2006.8
4.柔性车辆振动和运行平稳性控制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6.5;
5.基于刚柔耦合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动应力仿真和疲劳寿命计算,铁道车辆,2006.1;
6.柔性耦合单轮对走行系统的曲线性能分析和参数设计原则,中国铁道科学,2004.12;
7.柔性耦合单轮对走行系统的径向原理和稳定性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4.9;
8.轨道车辆虚拟设计和仿真平台开发研究MSC.Software虚拟产品开发(VPD)年会2007年
9.三大件转向架用关键橡胶元件的有限元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3.3;
10.铁道车辆主动、半主动空气弹簧悬挂系统的研究,铁道学报,2001.1;
11.货车转向架动力学性能与悬挂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的综合研究,铁道车辆,2001.1;
12.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new double-deck passenger vehicle with bogie PW200, 4th ADAMS/Rail Conference, Netherland, 1999.4;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