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2017-05-23 相关院校:山东大学
李毅嘉,男,1956年8月生人,祖籍重庆。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哲学系副教授。
本人实名博客:http://blog.sina.com.cn/lyj78
学习、工作经历
1976年8 月至1978年9 月 重庆市江津县广兴公社下乡劳动
1978年10月至1982年7 月 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
1982年8 月至1988年12月 山东大学哲学系任助教
1989年1 月至2000年8 月 山东大学哲学系任讲师
2000年9 月至今 山东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
授课内容
本科生课程:《自然辩证法》, 《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部分)》, 《意识形态论》,《基础德语》, 《德国之声当日德语新闻选读》, 《德语断代哲学史(康德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自然科学史》
研究生课程:《科学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 《科学史经典原著选读》
授课的指导原则
一、所授课程要建立在对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二、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如概念)往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重视基本概念(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及训练。
主要学术成就
1、在学术界首次发掘和论证了“实践的唯心主义(praktische Idealismus)”这一马克思的原创性概念(见论文(2))。“实践的唯心主义”指剥削阶级的国家,是后起的各种唯心主义的开山鼻祖。这很可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fundamental)意义的概念。就目前在国内图书馆和国际互联网上所能查到的中英文的文献资料来看,作者对马克思的这个概念的发掘和研究尚属首次。
2、独立提出和系统证明了“理念体系(Ideologie)= 唯心主义(Idealismus)”这个马克思的理念体系(Ideologie,旧译为“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基本公式(见论文(1))。
3、首次提出和阐述了“广义的理念体系(Die allgemeine Ideologie)= 整个的上层建筑”的关 系式(见论文(1)、(2)及论著(5))。这个关系式同前两项成果的联合使用,对于探索科学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真实关系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4、发现和初步证明:“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伟大理论成就 ── 无产阶级专政,而历史唯物主义仅仅属于理论形态的唯物主义(见论著(5))。这个结论大大不同于被视为近二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实践的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5、重新梳理和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观点:“现代唯物主义已经绝对不再是哲学,而是一种单纯的世界观(Der moderne Materialismus ist überhaupt keine Phlosophie mehr, sondern eine einfache Weltanschauung)”(见论文(3))。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与马克思的伟大革命精神完全不相容的虚假命题。
代表上述学术成就的论著: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概念简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第4期,第一作者。
2、《试论实践的唯心主义》,《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唯一作者。
3、《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拒斥》,《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唯一作者。
4、《卡尔.马克思和西方文明优越论》,《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唯一作者。
5、《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 (又名《唯心主义的超级家族 ── 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自编教材,山东大学哲学系内部印行),唯一作者。
本人从事科学工作的态度、原则及方法
按照科学对象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研究。
在文献资料的使用上,重视第二手材料的介绍和参考作用,但在研究、写作和教学时(对于第一对象)全部使用第一手资料。为此而准备和使用过的外国语工具是:德语、英语和法语。
关于科研工作:把重点放在对教学和学术建设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的概念、理论上。在具体的研究中,主张层层论证,步步为营;反对在基本的概念仍然含糊不清的情况下去建造“体系”。例如,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本不赞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虚假命题的沙滩上,建造一个所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大厦。我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反对在学术界编造这类华而不实的理论神话。本人一直不合时宜地认为:正如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基本概念(时空、因果、粒子和波等)的变革为二战后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基础概念 → 理论框架 → 应用科学 → 社会影响(效益)”的规律也同样发生着作用。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学术界人士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和实践这一规律。
末了,我想决非多余地声明一句:本人从未抄袭、剽窃过中外学术界同行的学术成果。恭请学界同行和网友批评、监督。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