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2016-09-03 相关院校:武汉大学
尚永亮,男,1956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以及海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等个人专著、合著、译著20部,主编教材及丛书多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180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及在研科研项目多项。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学术奖。曾荣获五个一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称号。
详细介绍
论文(要目)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4期。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1期。
《中国文艺年鉴》1992年号评介。
3、《陶渊明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社会科学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82.4
4、《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长江文艺》1983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3期转载。
5、《辨〈人间词话〉之真》,《江汉论坛》1983年2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2期转载。
6、《浅论庄子和浪漫主义文学》,《淮南师专学报》1983年1期。
7、《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11——12期连载。
8、《建国以来庄子思想研究述评》,《教学与科研》1984年3期。
9、《屈原人格与屈赋风格》,《研究生文选》第1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10、《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成因》,《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2期。
《文学遗产》1986年1期摘要。
11、《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年1期。
12、《闻一多对庄子的礼赞、解剖和扬弃》,《江汉论坛》1986年11期。
13、《韩愈与二王刘柳的关系及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研究生文选》第2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14、《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合),《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增刊。
15、《悲秋意识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4期。
《高校学报文摘》1989年2期摘要。
16、《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年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转载。
17、《千古高情话悲秋》,《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2期。
18、《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样态综论》,《宝鸡师院学报》1989年3期。
19、《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年4期。
《中国语言文学信息》1989年4期摘要。
20、《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合),《人文杂志》1989年1期。
21、《蒋士铨评传》(合),《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社会科学》1990年2期。
23、《比较四季说伤春》,《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3期。
《文史知识》摘介。
24、《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3期转载。
25、《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年9期。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1年号摘要发表。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四卷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26、《初唐文学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0年号。
27、《论元和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年3期。
28、《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院学报》1991年3期。
29、《孤愤: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4期。
30、《雄直劲健:刘禹锡诗文的风格主调》,《中州学刊》1991年4期。
31、《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5期转载。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号摘要发表。
《中国语言文学信息》1991年2期摘要。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上)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32、《元和诗人与贬谪文学》,《文学遗产》1992年2期。
33、《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合),《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1期。
《高校学报文摘》1992年3期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5期转载。
《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评介。
34、《元稹品节片论》,《唐都学刊》1992年2期。
35、《韩柳元白与阳城事件》,《古典文学知识》1992年3期。
36、《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学评论》1992年5期。
37、《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中州学刊》1993年2期。
38、《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2期。
39、《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漳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
40、《论柳宗元刘禹锡执著意识的三大特征》,《河北师大学报》1993年3期。
41、《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初考》,《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1期。
42、《汉学在日本》,日本《NIHAO》季刊1994年2期。
45、《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年4期。
人大复印资料K21《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年9期转载。
46、《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论元和诗人的生命沉沦和心理苦闷》,《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2期。
48、《看似寻常最奇崛》,《人文杂志》1997年3期。
49、《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4期。
人大复印资料G0《文化研究》1998年1期转载。
50、《〈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淮阴师院学报》1998年2期。
51、《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十年来陕西〈史记〉研究之新进境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53、《现代化进程与自我失落》,《日本学刊》1999年3期。
54、《论柳宗元的三大悲感》,《唐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55、《文学庄子二十年》(合),《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
56、《东汉对〈楚辞〉的解读和关于屈原的论争》,《天府新论》2000年第3期。
57、《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9期转载。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号摘介。
《柳学研究》摘介,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下)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武汉大学中文学科九十年论文集粹》收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蝉意象的生命体验》,《江海学刊》2000年第6期。
59、《韩愈的潮州之贬及其心性变化》,《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0、《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年第4期。
61、《论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2、《〈唐宋词史论〉评介》,《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2001。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63、《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4、《20世纪两大时期古典文学研究随想》,《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5、《逐臣与唐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转载。
66、《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67、《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B3《逻辑学》2001第4期。
68、《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零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69、《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合),《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0、《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8期。
71、《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文学前沿》,第3期,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72、《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和人文关怀》(合),《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
73、《〈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74、《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75、《唐代诗学走势简论》,《光明日报》2001年7月25日。
76、《玄学演进与庄学地位之提升》,《中国文化月刊》,2001年第5期。
77、《庄子与名士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78、《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转载。
79、《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点》,《求索》,2001年第6期。
80、《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1、《筚路蓝缕自铸新范——读增订本〈接受修辞学〉》(合),《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
82、《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3、《评陈友冰先生〈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转载。
84、《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转载。
85、《文化心理与阐释模式研究的新创获——〈心灵之约——中国传统诗学的文化心理阐释〉读后》(合),《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6、《魏晋名士的注《庄》解《庄》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
87、《魏晋玄学与庄学新变》,《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88、《近二十年宋之问研究综述》(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
89、《黄庭坚诗歌研究》序,《古籍研究》2002年第3期
90、《文人与政治》,《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6期。
91、《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合),《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92、《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93、《鸳鸯绣出从君看,亦把金针度与人》,《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94、《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合),《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
95、《迁客离忧楚地颜——略说贬谪文学与荆湘地域之间的关系及特点》,《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6、《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合),《词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9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98、《论钱钟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中国诗学》第八辑。
99、《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合),《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0、《八代诗歌分布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合),《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1、《选题的困惑与视角的更新》(访谈录),《光明日报》2003年12月3日。
102、《柳宗元及其诗文简说》,《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103、《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合),《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4、《〈拟邺中集八首〉的咏怀性质与谢灵运的接受心态》(合),《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
105、《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丛刊》第二辑收录,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9期论点集粹。
106、《元稹百年研究综述》(合),《学术交流》2004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4年第期要目辑览,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07、《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合),《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08、《20世纪“以文为诗”研究述论》(合),《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109、《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合),《华中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摘要。
110、《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合),《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111、《张籍王建研究百年综述》(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
112、《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合),《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收录。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摘要;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3、《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转载。
114、《术有专攻与无用之用》,《光明日报·文化周刊·文学遗产》2004年12月21日。
115、《闻一多与庄子》,《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116、《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版。
118、《“长河”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9、《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转载。
120、《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新华文摘》要目辑览。
121、《日本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及其启示意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论点摘编
122、《〈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
123、《宋之问诗歌艺术接受述论》(合),《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
124、《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新进展》,《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25、《“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合),《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第4期摘介。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
《新华文摘》要目辑览。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摘介。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6、《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8期。
收入《行止同探集》,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被译为英文收入《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27、《义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七十册,平成十七年十月。
128、《元和体の原义とその受容》,《テクストの读解と伝承》,大阪大学广域文化表现论讲座共同研究成果报告,2006年。
129、《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合),《中州学刊》2006年3期。
130、《初唐声律论的深化及其特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2期。
131、《论“元和体”之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合),《福建论坛》2006年6期。
在台湾淡江大学11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从接受学角度对“元和体”相关史料的再诠释》为题作专题演讲。收入《古典文献的教主与诠释》,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8月版。
132、《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ISSUESOFTAREASTERNLITERATURES》,SaintPetersburg2006.
133、《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合),《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34、《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与嬗变》,《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4期。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
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5、《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现》,《珞珈讲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36、《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7、《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07年23期存目。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第24卷摘介。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
138、《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转载。
139、《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转载。
《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4期收录。
140、《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25卷2008第1期摘介
141、《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合),《华中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8日第4版摘介
142、《学者与诗人的魅力》,《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12-13,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8.1
143、《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困境》,《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8月18日。
144、《李白苏轼月意象比较研究》(合),《燕赵学术》2008年秋之卷。
145、《论白居易的政治体认、人生解悟与独善观——以白氏之贬及其超越意识为中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46、《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6期。
147、《20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学考索为中心》(合),《文献》2009年第2期。
148、《清话的魅力》,《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49、《元遗山与白乐天的诗学关联及其接受背景》,《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
150、《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转载。
151、《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52、《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收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153、《日本汉诗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合),《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154、《“诗中有画”辩——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55、《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
156、《明初选家之唐诗观及其渊源论略——以高棅〈唐诗品汇〉对元和诗人之选评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日本《中唐文学会报》第十六号收录。
157、《“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深层原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158、《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王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和检讨》,《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59、《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文学研究述论》(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60、《明清诗坛论争与元和诗歌选录——以元和十大诗人诗的入选和体裁分布为中心》(合),《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161、《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以元祐贬谪文人群体为论述中心》(合),《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162、《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报》2010年第5期。
163、《从选本看元和诗歌在唐宋金元的传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其变化为中心》(合),《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164、《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学术论坛》2010年第9期。
165、《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6期。
166、《明中后期对白居易诗接受向度的承接与转变》,《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译文
1、《白居易和陶渊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
2、《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与变形论》,《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国古典诗中的春和秋》,《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5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史记〉中所表现的司马迁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命运论》,《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读〈刺客列传〉——主题与变奏》,《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客寓的诗思——认识李白的基准》,《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中国李白研究学刊》
7、《李白的长安体验——关于两度进京说的诸问题》,《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0期转载。
9、《作者之梦与读者之梦》,《长江学术》第9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专著与论集:
1、《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书讯报》、《北京晚报》、《中国图书评论》书评。
2、《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李白诗歌鉴赏》(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书评见《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5、《桃花扇新编》(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书品》2001年第5期书评。
7、《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9、《唐代诗学》(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文艺报》书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书评。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10、《司马相如传》(合),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1、《人与自然的对话》(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读书报》、《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书评。
12、《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12月10日、《中国书报刊博览》2004年2月21日、《人民政协报》2004年6月10日、《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9期、《古籍研究》2005、《光明日报》2005年8月22日、《文史哲》2010年第5期评论。
14、《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东阳评传》(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历代名家精选集·柳宗元集》(合),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7、《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长江学术》2008年2期、《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5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2期、日本中国文史研究会编《中国文史论丛》第5号书评
18、《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书评。
19、《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上、下册,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0、《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合译),中华书局2001年版。
编著:
1、《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评论资料选》(合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司马迁与〈史记〉论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古典名著精华》6册(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4、《青少年史通》10册(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版。
5、《明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宋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国古典文学观止丛书》10册(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唐诗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先秦两汉文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诸子百家金言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
11、《中国文学史》(参编,撰写隋唐文学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3、《高等语文》(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唐诗三百首·男性读本》(合编),岳麓书社2010年版。
19、《大学语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此外,分别参加《唐诗鉴赏辞典》、《写作大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等十余部书籍的撰稿工作。
获奖: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获1981年陕西省社科论文优秀奖。
2、《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该书所属之“羊角丛书”获国家“金钥匙”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图书优秀奖。
3、《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获陕西省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
4、《唐代诗学》,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2001。
5、《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6、《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7、《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8、《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9、《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10、《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武汉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9。
11、《元和诗歌双向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2007。
12、《中国文学史》(参编),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科成果特等奖。
此外,分别获2004、2006、2007、2008年湖北省优秀硕士、博士、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五个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