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 话题

华中科技大学院系专业全面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查看(5140) 回复(2)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楼主
1.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当时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抽调一批精英以及一批从欧、美、日、前苏联等地学成回国的海内外学子汇聚一起、白手起家,奠定了今天发展的基础。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二系,1993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合校之后沿用现在的名称至今。

5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今天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人才,已经具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

目前,学院拥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技术系、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等2个系;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快速原形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北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0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授38名(博士生导师31名),副教授28名,高级工程师1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比例80%以上。学科实力强劲,在材料成形计算机仿真、快速成形制造、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材料激光加工、精密成形技术、机器人辅助材料加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材料、电子封装等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拟新增“电子封装”专业方向。在数字化材料成形及先进功能材料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1、数字化材料成形

1)快速原形制造及反求工程:包括薄材叠层、选择性光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选择性激光熔化等成形方式,开发了从装备、工艺、软件到成形材料在内的成套技术,在国内外100余家单位中得到应用。(相关负责人:史玉升教授)

2)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涵盖铸造成形、板料成形与塑料注射成形等领域,开发出了三个国内知名的模拟仿真系统,在300多个单位应用,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负责人:李德群、陈立亮、柳玉起教授)

3)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包括模具CAD/CAM/CAPP技术,研制出了多工位级进模CAD、覆盖件模CAD、塑料模CAD、铸造模具CAD等系统。(相关负责人:李建军、李志刚、张宜生、周华民教授)

4)材料加工装备与自动化:研制开发出了多模式模糊控制锻造液压机、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金属板材数控无模渐进成形机、镁(铝)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及装备、基于视觉焊缝跟踪与检测装备、机器人等离子喷涂等系统。(相关负责人:莫健华、刘顺洪、余圣甫、王桂兰教授)

2、先进功能材料

1)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器件集成: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装置,成功制备出微型集成化气敏传感器阵列,研发出了电子鼻系统。(相关负责人:谢长生、曾大文教授)

2)块体非晶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发了系列具有强玻璃形成能力和优异性能的新型块体非晶和非晶基复合材料,开展了块体非晶合金生物相容性和超塑性微成形的研究。(相关负责人:柳林教授)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进行了SOFC设计、材料、制备及系统集成等研究,成功研制了压缩密封材料和金属连接体材料。开发了可商业化的SOFC测试平台。(相关负责人:李箭、黄云辉教授)

4)热电材料:利用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技术,成功沉积了VA-VIA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热电薄膜。发明了制备Skutterudite化合物的固相反应法,研制了半导体热电性能测试系统以及ECALE和MA-PAS等新材料制备设备。(相关负责人:杨君友教授)

5)功能陶瓷材料:研制出了具有高红硬性、高温耐磨性、抗氧化性和抗冲击性能的Ti(C,N)基金属陶瓷。制备了具有新型功能的氧传感器,研发了陶瓷基和陶瓷/高分子模具材料、药物缓释骨类修复材料和特种陶瓷粉体的合成技术。(相关负责人:熊惟皓、肖建中、胡树兵、索进平教授)

学科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学科间交叉融合增强,体现在2007年学院申请成功了一批国家级项目,包括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军口预研等。2007年争取到国家纵向经费超过2200万元。

学院制定学科建设的“十一五”目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前10名),“材料加工工程”保持国家重点学科,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整合大材料学科,“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教学名列全国前茅,“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研究生培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邀请英国伯明翰大学吴鑫华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毅教授等来院讲学,与伯明翰大学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合作培养年轻教师、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建立相关领域团队等。学院每年派遣出国访问、进修、合作研究的教师10多名,向美国哈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派出(高级)访问学者,以开阔年轻教师的视野。


2.学科介绍

0805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材料是具有一定性能,可用于制作器件、构件、工具、装置、物品的物质。根据材料的组成结构,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又可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其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及化学性能为其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两大类。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将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当时的主导材料作为时代标志;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西方工业革命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当今,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材料是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等工业的支撑,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科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共同的或相似学科基础、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的全面了解和研究。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众多工程学科的进步。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分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电子、原子、分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研究。“材料学”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以及材料的开发与合理应用。“材料加工工程”侧重于研究控制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经济、优质、高效的加工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与自动化控制问题。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新材料,而且需要各种具有光、电、磁、声、热等特殊性能及其偶合效应的新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将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展望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材料 — 功能材料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材料加工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等。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有关材料的质量和工程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材料的潜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沙发
[html]

材料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2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本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 >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表面科学与工程 2.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 >

3.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4. 复合材料
< >

5.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6.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 >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普通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主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其中学校提供奖学金的时间为2.5年,从第三年起按学期交纳学费。
< >

总学分要求≥34学分,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学分要求≥22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图:
< >

































< align=center>总学分
< >

≥34学分
< >


< align=center>修课学分


≥22学分

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16学分(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组成)

缺本科专业基础的,补修本科主干课2~3门,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任选课程(在征得导师同意后,研究生可任选,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研究环节


≥12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四、课程设置:见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五、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011.501

数理统计


48


3



数学系


110.511

固态相变理论

32

2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514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3

材料化学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4

材料热力学

48

3


材料学院


110.514

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3

表面工程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10

固体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2

陶瓷材料

32

2


材料学院


110.505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8

粉末材料制备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1

电子制造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物理性能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硕)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及主要相关学科,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以同等学力报考(未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











≥35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2、技术哲学2、硕士一外2、科社1、英语强化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学分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4学分(含跨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2)

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专业课程6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学术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春

外语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7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人文学院

411.811

英语强化训练

60

1.5



所有博士生必修

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

24

1.5



408.80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2

2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13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5

软件工程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6

反求工程原理与应用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及质量控制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4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应用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6

材料数字化成形系统及应用


32


2.0




材料学院


跨学科课程




2



材料学院 ≥2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4

材料数字化成形原理及装备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1

液态金属精确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2

金属塑性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3

先进连接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50.801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9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650.802

参加学术会议




1



材料学院
650.803

中期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804

发表论文




1



材料学院
650.805

学位论文




15



材料学院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博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5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3. 博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10。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作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博士生在听完12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课题进行到中期(选题后一年左右),由博士生在院学术会议上作论文阶段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

5.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6.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包括:

(1)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 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7.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1篇以上。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材料学院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如下:

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必需满足以下“条件一”之任意一条,或“条件二”的必备条件及可选条件中之任意一条,才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能进行">能进行ersonName>博士论文答辩。

条件一:

(1) SCI影响因子大于3.0及以上一篇;

(2) SCI总影响因子大于5.0及以上。

条件二:

(1) 必备条件

三篇E类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可选条件

① 至少一篇在SCI源期刊上发表,或EI收录;

② 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论文前二名;

③ 参加境外国际会议正式论文第一名。

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8.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导师评阅同意,方可送同行评阅人评阅。博士学位论文经评阅后,根据评阅人对论文的意见,博士生应在—至六个月内完成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9. 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0.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5位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要求至少有一位是来自校外的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为博士导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博士生的能力及博士论文的水平。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分析和计算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校对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34学分


修课


学分


≥22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或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6学分(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研究


环节


≥12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要求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校级公共


课程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本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12

材料加工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8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5

材料与环境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0

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9

粘结材料及涂料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7

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原理与实践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学院

 

模具CAD/CAM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硕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3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预期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3. 硕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6。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硕士生在听完1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通常安排在入校后的第3学期开始时进行,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论文进展不力的硕士生,应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筛选。

5.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的正式学术刊物上(含带刊号的会议论文集上的正式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篇。

6. 硕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3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客观公正地评价硕士生的能力及硕士论文的水平。





纳米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20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宽广的本学科和主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

2. 纳米生物材料

3. 纳米陶瓷材料;

4.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5.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5年。可提前答辩,但是不得小于3年;也可以延迟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总学分要求≥32学分;

2. 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总学分要求≥54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


已获硕士学位

未获硕士学位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生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提出免修










≥35

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经典著作选读2、技术哲学2、一外2、社科1、英语强化训练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训练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24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2、跨学科专业课或专业学术实践2)

夸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水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课6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四、课程设置:见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材料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3楼
[html]

材料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2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本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 >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表面科学与工程 2.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 >

3.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4. 复合材料
< >

5.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6.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 >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普通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主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其中学校提供奖学金的时间为2.5年,从第三年起按学期交纳学费。
< >

总学分要求≥34学分,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学分要求≥22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图:
< >

































< align=center>总学分
< >

≥34学分
< >


< align=center>修课学分


≥22学分

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16学分(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组成)

缺本科专业基础的,补修本科主干课2~3门,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任选课程(在征得导师同意后,研究生可任选,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研究环节


≥12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四、课程设置:见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五、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011.501

数理统计


48


3



数学系


110.511

固态相变理论

32

2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514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3

材料化学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4

材料热力学

48

3


材料学院


110.514

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3

表面工程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10

固体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2

陶瓷材料

32

2


材料学院


110.505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8

粉末材料制备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1

电子制造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物理性能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硕)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及主要相关学科,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以同等学力报考(未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











≥35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2、技术哲学2、硕士一外2、科社1、英语强化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学分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4学分(含跨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2)

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专业课程6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学术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春

外语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7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人文学院

411.811

英语强化训练

60

1.5



所有博士生必修

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

24

1.5



408.80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2

2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13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5

软件工程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6

反求工程原理与应用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及质量控制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4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应用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6

材料数字化成形系统及应用


32


2.0




材料学院


跨学科课程




2



材料学院 ≥2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4

材料数字化成形原理及装备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1

液态金属精确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2

金属塑性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3

先进连接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50.801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9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650.802

参加学术会议




1



材料学院
650.803

中期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804

发表论文




1



材料学院
650.805

学位论文




15



材料学院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博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5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3. 博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10。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作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博士生在听完12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课题进行到中期(选题后一年左右),由博士生在院学术会议上作论文阶段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

5.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6.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包括:

(1)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 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7.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1篇以上。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材料学院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如下:

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必需满足以下“条件一”之任意一条,或“条件二”的必备条件及可选条件中之任意一条,才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能进行">能进行ersonName>博士论文答辩。

条件一:

(1) SCI影响因子大于3.0及以上一篇;

(2) SCI总影响因子大于5.0及以上。

条件二:

(1) 必备条件

三篇E类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可选条件

① 至少一篇在SCI源期刊上发表,或EI收录;

② 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论文前二名;

③ 参加境外国际会议正式论文第一名。

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8.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导师评阅同意,方可送同行评阅人评阅。博士学位论文经评阅后,根据评阅人对论文的意见,博士生应在—至六个月内完成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9. 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0.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5位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要求至少有一位是来自校外的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为博士导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博士生的能力及博士论文的水平。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分析和计算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校对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34学分


修课


学分


≥22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或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6学分(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研究


环节


≥12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要求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校级公共


课程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本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12

材料加工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8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5

材料与环境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0

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9

粘结材料及涂料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7

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原理与实践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学院

 

模具CAD/CAM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硕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3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预期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3. 硕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6。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硕士生在听完1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通常安排在入校后的第3学期开始时进行,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论文进展不力的硕士生,应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筛选。

5.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的正式学术刊物上(含带刊号的会议论文集上的正式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篇。

6. 硕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3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客观公正地评价硕士生的能力及硕士论文的水平。





纳米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20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宽广的本学科和主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

2. 纳米生物材料

3. 纳米陶瓷材料;

4.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5.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5年。可提前答辩,但是不得小于3年;也可以延迟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总学分要求≥32学分;

2. 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总学分要求≥54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


已获硕士学位

未获硕士学位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生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提出免修










≥35

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经典著作选读2、技术哲学2、一外2、社科1、英语强化训练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训练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24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2、跨学科专业课或专业学术实践2)

夸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水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课6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四、课程设置:见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材料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4楼
[html]

材料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2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本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 >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表面科学与工程 2.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 >

3.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4. 复合材料
< >

5.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6.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 >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普通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主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其中学校提供奖学金的时间为2.5年,从第三年起按学期交纳学费。
< >

总学分要求≥34学分,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学分要求≥22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图:
< >

































< align=center>总学分
< >

≥34学分
< >


< align=center>修课学分


≥22学分

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16学分(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组成)

缺本科专业基础的,补修本科主干课2~3门,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任选课程(在征得导师同意后,研究生可任选,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研究环节


≥12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四、课程设置:见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五、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011.501

数理统计


48


3



数学系


110.511

固态相变理论

32

2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514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3

材料化学

40

2.5


材料学院


110.504

材料热力学

48

3


材料学院


110.514

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3

表面工程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10

固体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512

陶瓷材料

32

2


材料学院


110.505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8

粉末材料制备学

32

2


材料学院


110.501

电子制造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物理性能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硕)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及主要相关学科,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以同等学力报考(未获硕士学位)博士生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











≥35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2、技术哲学2、硕士一外2、科社1、英语强化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学分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4学分(含跨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2)

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专业课程6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19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学术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春

外语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7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人文学院

411.811

英语强化训练

60

1.5



所有博士生必修

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

24

1.5



408.80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2

2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13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5

软件工程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6

反求工程原理与应用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及质量控制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4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应用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6

材料数字化成形系统及应用


32


2.0




材料学院


跨学科课程




2



材料学院 ≥2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4

材料数字化成形原理及装备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110.901

液态金属精确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2

金属塑性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110.903

先进连接成形理论及应用


48


3.0


单秋

材料学院





650.801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9学分,所有博士生必修

650.802

参加学术会议




1



材料学院
650.803

中期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804

发表论文




1



材料学院
650.805

学位论文




15



材料学院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博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5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3. 博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10。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作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博士生在听完12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课题进行到中期(选题后一年左右),由博士生在院学术会议上作论文阶段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

5.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6.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包括:

(1)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 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7.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1篇以上。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材料学院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如下:

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必需满足以下“条件一”之任意一条,或“条件二”的必备条件及可选条件中之任意一条,才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能进行">能进行ersonName>博士论文答辩。

条件一:

(1) SCI影响因子大于3.0及以上一篇;

(2) SCI总影响因子大于5.0及以上。

条件二:

(1) 必备条件

三篇E类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可选条件

① 至少一篇在SCI源期刊上发表,或EI收录;

② 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论文前二名;

③ 参加境外国际会议正式论文第一名。

博士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发表单位。

8.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导师评阅同意,方可送同行评阅人评阅。博士学位论文经评阅后,根据评阅人对论文的意见,博士生应在—至六个月内完成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9. 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0.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5位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要求至少有一位是来自校外的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为博士导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博士生的能力及博士论文的水平。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03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分析和计算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模具技术  

2.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3. 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4.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5. 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

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校对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34学分


修课


学分


≥22


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辩证法或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6学分(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研究


环节


≥12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要求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或 春

外国语学院


校级公共


课程


≥6学分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




1





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408.550

自然辩证法


32


2


秋或 春

人文学院


本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011.500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3学分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10.601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11学分




110.603

材料成形原理及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110.602

现代模具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12

材料加工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110.61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110.608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5

材料与环境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8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110.610

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9

粘结材料及涂料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7

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7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原理与实践


24


1.5




材料学院


110.613

现代控制理论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110.604

激光制造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跨一级学科课程


32


2






2学分


非学位要求课程


补修课程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





材料学院


本科课程不记学分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学院

 

模具CAD/CAM





材料学院










650.501

文献选题与选题报告


1




材料学院


≥12学分




650.502

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报告※


1



材料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


10



材料学院


※ 要获得本环节的学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2.5-3年的学业期间应该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报告6次以上;(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及质量保障;

2. 完成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获得1学分。硕士生的选题报告前的文献阅读量不得小于30篇,选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预期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3. 硕士研究生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6。材料学院除积极邀请校外(含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外,还将组织本学院的教授定期地作学术报告(每月不少于1次)。硕士生在听完1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后,获得1个学分。

4.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通常安排在入校后的第3学期开始时进行,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与措施,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论文进展不力的硕士生,应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筛选。

5.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的正式学术刊物上(含带刊号的会议论文集上的正式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篇。

6. 硕士论文的答辩,一般由不少于3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客观公正地评价硕士生的能力及硕士论文的水平。





纳米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520 授 工 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宽广的本学科和主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

2. 纳米生物材料

3. 纳米陶瓷材料;

4.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5.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5年。可提前答辩,但是不得小于3年;也可以延迟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总学分要求≥32学分;

2. 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总学分要求≥54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


已获硕士学位

未获硕士学位

总学分

≥54学分

≥32学分

按硕-博连读生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提出免修










≥35

公共课程≥11学分(辩证法/经典著作选读2、技术哲学2、一外2、社科1、英语强化训练1.5、英语论文写作1.5、人文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


≥13

技术哲学2、

英语强化训练1.5

英语论文写作1.5

学位要求的学科专业课≥24学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2、跨学科专业课或专业学术实践2)

夸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水学术实践2学分、专业课6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19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 1

中期报告 1

中期报告 1

发表论文 1

发表论文 1

学位论文 15

学位论文 15


四、课程设置:见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材料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5楼
师资队伍:

a.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

教授
蔡启舟 陈立亮 董选普 樊自田 李德群 李建军 李远才 李志刚 刘顺洪 柳玉起 罗吉荣 莫健华 史玉升 王桂兰 吴丰顺 吴树森 吴鑫华 夏巨谌 严有为 叶升平 余圣甫 张祥林 张宜生 周华民

副教授
廖敦明 罗云华 万 里 王春明 王新云 魏青松 张李超 周建新

讲师
蔡道生 崔树标 黄安国 刘 洁 薛丽红 郑 莹 周龙早


b.材料科学与技术系

教授
崔 崑 葛昌纯 胡树兵 黄云辉 李 箭 柳林-吴跃 马南钢 乔学亮 上官东恺 宋武林 索进平 吴懿平 肖建中 谢长生 熊惟皓 杨君友 曾大文

副教授蔡水洲 池 波 胡军辉 胡先罗 黄开金 蒲 健 王爱华 夏先平 朱文

讲师
袁利霞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6楼
师资队伍:

a.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

教授
蔡启舟 陈立亮 董选普 樊自田 李德群 李建军 李远才 李志刚 刘顺洪 柳玉起 罗吉荣 莫健华 史玉升 王桂兰 吴丰顺 吴树森 吴鑫华 夏巨谌 严有为 叶升平 余圣甫 张祥林 张宜生 周华民

副教授
廖敦明 罗云华 万 里 王春明 王新云 魏青松 张李超 周建新

讲师
蔡道生 崔树标 黄安国 刘 洁 薛丽红 郑 莹 周龙早


b.材料科学与技术系

教授
崔 崑 葛昌纯 胡树兵 黄云辉 李 箭 柳林-吴跃 马南钢 乔学亮 上官东恺 宋武林 索进平 吴懿平 肖建中 谢长生 熊惟皓 杨君友 曾大文

副教授蔡水洲 池 波 胡军辉 胡先罗 黄开金 蒲 健 王爱华 夏先平 朱文

讲师
袁利霞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
发表于
7楼
师资队伍:

a.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

教授
蔡启舟 陈立亮 董选普 樊自田 李德群 李建军 李远才 李志刚 刘顺洪 柳玉起 罗吉荣 莫健华 史玉升 王桂兰 吴丰顺 吴树森 吴鑫华 夏巨谌 严有为 叶升平 余圣甫 张祥林 张宜生 周华民

副教授
廖敦明 罗云华 万 里 王春明 王新云 魏青松 张李超 周建新

讲师
蔡道生 崔树标 黄安国 刘 洁 薛丽红 郑 莹 周龙早


b.材料科学与技术系

教授
崔 崑 葛昌纯 胡树兵 黄云辉 李 箭 柳林-吴跃 马南钢 乔学亮 上官东恺 宋武林 索进平 吴懿平 肖建中 谢长生 熊惟皓 杨君友 曾大文

副教授蔡水洲 池 波 胡军辉 胡先罗 黄开金 蒲 健 王爱华 夏先平 朱文

讲师
袁利霞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110乘以20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半岛真人体育 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业务| 帮助信息
?1998-2015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半岛真人体育-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