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手记
查看(1706) 回复(0) |
|
小白杨
|
发表于 2010-10-22 01:06
楼主
--[缘起]--
考研的念头最初缘自大学期间,严格的说是大三的下学期。当时刚考完四级(第一次没过),学习的劲头还有,于是做了个计划,先过六级,把英语搞定,大四上再准备考研。背六级单词背了一个月,书背到一半,复习的时候受打击了,背的还不如忘的快,于是放弃。暑假期间还是报了一个任汝芬的班,听了一半都不到,放弃。大四开学后基本上就没有开始真正的考研复习,到最后连考场也没上,做了彻彻底底的逃兵。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五年期间,我基本上是一个差生,不显山不露水,勉强学着不喜欢的专业,除了第一年拿过一次末等奖学金外,没有获过任何形式的奖励,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考试基本靠突击,就这样一直混到了毕业。这也许是大学教育的通病,因为和同学、同事聊起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孤单,很多人也是像我一样一路混过来的,大环境的欠缺,让意志并不坚定的我们很容易想到放弃,那么多人缺考,我想并不是偶然的。 我第一次的考研就这样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就像我的初恋,大学在无可奈何中结束,像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我迷茫而又有点期待的在另一个城市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遭遇挫折]-- 2002年是职场的冬天,但是对于我的母校这种级别的学校,要求不高的话工作还算好找。几番挑挑拣拣之后,怀着对北京的向往,尽管工资低,我还是来到了北京某某研究所。意想不到的打击在一个月后签合同时降临,违约金要3万,基于种种客观环境的的考虑,我在万般无奈下签了合同,从此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也许正因为此,湖南人血液里宁折不弯的性格终于发挥了作用,使我终于下定了考研的决心。 在准备完高级程序员的考试后,我即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像所有差生一样,英语是我考研最大的障碍,2003年1月1日,我开始背考研英语单词,多次中途放弃,然后从头再来,期间痛苦自不必多说,有人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我深以为然,对于没有退路,不甘沉沦的我来说,我并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持。3月,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考研班,当时我在密云调试设备,每周五回北京,上两天课,周一再回密云,如此直到考研班结束,才喘了一口气。 应该说,这个考研班还是给了我比较大的影响,新东方的每个学员都会发一本书,叫做《新东方精神》,里面自然少不了自吹自擂,但是这本书的主题——励志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至今我仍然记得里面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说40天学德语的,大意是说一群美国飞行员要空投到德国敌后,只有40天时间给他们学习德语,如果学不会结果当然是死翘翘,德国人一看来了群美国鬼子,肯定不行。因为有这个压力,结果这帮飞行员硬是在40天内学会了德语云云,最后说如果40天内要考GRE,如果给你死亡的压力,那么你也能考过。经历了这些之后,我也有意识的去找一些励志的东西来激励自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伍佰的白鸽等等。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这以后,我改变了一个看法,之前我是有点鄙视考研办之流的,认为靠人不如靠己,但现在我认为,有时候还是应该把问题交给专家,这样可以省很多时间,少走很多弯路。 --[涅磐重生]-- 四月,非典,所里放了3个星期的假,非典结束,很快到了6月,平时忙于工作,我的考研准备并不顺利,半年的时间仅仅背了一遍单词,高数看了不到一半而已,我开始有些怀疑在职的话今年到底能否准备好这次考研。这个时候又接了个私活(和同学合伙软件开发,MIS系统),持续到7月下旬,两方面的因素促使我决定辞职。这是个费心费力、斗智斗勇的过程,不细表,付出的代价不小,但最后的结局还算满意。我还记得辞职结束后的那个上午,天气很好,走在从所里到家的路上,感觉天空从未有过如此的明媚,那种自由的感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 私活9月份告一段落,2003年10月1日,我开始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考研。 首先对付的还是英语,之前虽然背过几遍单词,上过考研班,但是由于基础实在比较差,在请教了考过的同学之后,我又背了一遍单词,3个星期背了第一遍,之后花一个星期过了一遍,自我感觉还可以了,加上时间比较紧,就转而开始看数学。花了一个月看了一遍课本,由于周期太长,刚开始做模拟题的时候前面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时间紧也没有多做,做了5套左右吧,真题都没顾得上看。时间不多了,专业课和政治只能一起看了,花一两个星期看完了政治,做了任汝芬的之二和之三,听了一个考研班。专业课已经没时间了,还好那年只考两门,在考高程的时候书都看过,也不算太陌生,大概看了一遍书,做了做历年考题,就这样走上了考场。 这一次的考研由于时间很紧,准备不充分而失败了,最后只考了275分,政治70英语54数学72专业79,只有政治还算说得过去,但这个结果也是意料之中,并且所有的功课都大概过了一遍,也上过了考场并坚持到了最后,应该说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我并没有多么沮丧,而是把希望寄托到了2004年。 --[转战深圳]-- 在家里成绩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就决定去工作半年了,一方面连续考两年周期太长;一方面刚考完时自信满满,觉得根本不需要再准备一年那么久了;另外内心深处追求自立的精神也促使我去找份工作,至少把自己给养活了,把下半年的生活费给挣出来。由于我姐姐姐夫都在深圳,于是过完年我就去深圳找工作了。 也许是期望太低,总之我感觉工作比想象中好找,一个星期之内面试了4家公司,拿到了3个3~4k的软件开发的offer,挑了家离家比较近的公司。在这里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下,之所以对于跨专业的我来说找工作如此顺利,名校出生、期望不高、高级程序员证和之前做的那个私活是重要原因,而最后一项可能尤为重要,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肯定是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所以这里顺带提醒一下在校的诸位,有时间的话尽可能的积累一些实际的项目经验,有时候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深圳火热的天气内蕴含着让人让人躁动不安的因素,一个半月后,我跳到了深圳一家著名通信公司做研发,月薪5k,这个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让我对继续考研的目标产生了动摇,再冒一年的风险究竟值不值得?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在一次次网上或电话的讨论后,我决定坚持。七月,深圳最热的日子里,我离开了,回家短暂休整后,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离开这家公司,我是怀着深深的歉意与感谢的,公司待我不错,我却没有为它做多少事情,就这样走了,太不厚道。感谢我的思想导师,你帮了我很多,感谢我的同事,你们是一个很优秀的团体,希望你们工作顺利,感谢公司,也希望公司健康发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但现在我只能希望以后能和公司有合作,在另一方面有所补偿吧。 --[晚安北京]-- 深圳和北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深圳是火热的,激情的,在这里,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30出头的老板和CXO比比皆是,无形中给尚处于无产的阶级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这也许也是深圳普遍的大小周或是五天半工作制的原因之一吧。马路上的人们行色匆匆,仿佛生怕被深圳的快节奏给抛在后头,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由于治安不太好,彼此打量的目光也带着一丝谨慎和怀疑,越发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陌生的环境人们更需要安全感,因此,朋友便成为这个城市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了。有人说,在深圳你永远寻找不到家的感觉,大家都是断了根的浮萍,飘到了这里,就在这里暂且安定下来了罢,也许是若干年,也许是一生,但是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依旧是老家的池塘,又或是故乡的老井,而不是这里的拥挤的农民房,或是鳞比栉次的写字楼。深圳适合那种一无所有却又不甘寂寞的人,在这个没有历史的城市里,没有老朽的条条框框,也没有深厚的心机,埋头苦干就是了,或迟或早,总是会有回报的。 北京则不一样,北京太老了,十三朝古都,你隔壁的那间破房子,可能便是某某历史名人留下的古迹,在这里到处都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地方反而让人惊异了。这里的关键词是胡同,遛弯,这是个悠闲的人占据主流的城市,安全,节奏缓慢,随处可见的是老北京热情的大爷大妈,在干什么?遛狗呢。在这里呆久了,慢慢的你也会被它同化,连说话都开始大着舌头了。和深圳相比,北京的人才太多了,再牛的人在这里也不足为奇,埋头苦干的工科男在这里只会受人鄙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算满意的工作你正沾沾自喜吧,转眼你就会觉得,又土了吧,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还屁颠屁颠的乐呢。晚上,站在高楼上看满街灯火,只有一种感觉:北京真大啊,我真捉摸不透它。这时一首歌在我耳边回响: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晚安,北京,晚安,所有孤独的人们…… --[长路漫漫]-- 2004年7月23日,到达北京,收拾了一下同学帮我租好的房子,24日,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考研复习。 第一天看的是数学,很快发现荒废已久,不太看得进去了,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把问题交给专家吧,报了一个清华开的考研班,主要贪图在校内上课,方便,当时离开课还有一段时间。先看英语吧,单词又忘的差不多了,再背一遍!暑假清华自习要查证,去北大!花了约2个星期背完了单词,还是用的04的大纲,毕竟背过很多遍了,现在速度快多了,单词一背,感觉又回来了。 这里说明一下,个人觉得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准备考研,大纲5300中,4000以上的词汇量是一定要有的,剩下的1000多也要脸熟,至少知道这个词的倾向性,这样做阅读的时候才不会无从下手。背完了单词之后我翻过China Daily之类报纸,发现虽然有点吃力,但基本还是能读懂的,和没背单词之前一句话三个生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会的常用词太多了,英语分上不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基础差的人背单词怎么背呢,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有很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几点:第一,要拿出整段的时间全心全意背单词,别的什么都不想,每天背的越多越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背完,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时间拖的越长,前面背的就越容易忘掉,复习的时候挫折感就越大,很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第二,第一遍背的时候最好不要用那种大厚本,解释繁多,还有什么联想记忆之类的,听起来仿佛不错,可是字数越多,背的肯定就越慢,复习的时候还麻烦,而且大厚本很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往往一天背不了几页就放弃了。最好就用那种只有音标(一定要有,没有也要自己标上,有的时候看到一个单词不认识,一读就想起来了,想到一个单词不会写,一读就写出来了,所以一定要读,而且音要发准)和中文释义的那种,做标记、背、复习起来都快,虽然这样背会有无法理解单词准确含义的缺点,但是只要词汇量整体上去了,这个可以慢慢纠正,尤其是现在阅读这种不特别注重单词准确含义的题型分值越来越高,词汇和完形越来越趋于边缘化的情况下,理解不准确比不理解至少是好多了。 单词背完离数学开课时间也不多了,我抓紧时间快速的看了一遍数学的课本,之后就去上课了,课上主要讲概念,然后用例题说明,感觉还不错,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大概一个月左右就过完了全部内容,之后我开始做考试中心出的一本按章节分的真题的参考书,名字忘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它是出考试分析的那帮人,也就是命题者、阅卷者编的,里面有题解,还有老师对题目的分析,指出了考生常犯的错误,以及难度,区分度等等,推荐。这个做完了之后我开始做模拟题,大密度的做了一个星期(平均每天1.5套),感觉还可以了,就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 这里补充一下,数学复习,我觉得看课本,然后做真题,这个过程比用陈文登或者李永乐的复习指南要好,为什么呢?课本是学过的,而且难度低,比直接用复习指南那种大厚本学习起来要快,学过了再总结一下,做题加深印象,再总结,比较容易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知识也掌握的好,当然看复习指南也不是说就行不成,但是那种包罗万象,企图一本搞定的书看起来太慢了,题又多又难,很容易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等到看完做模拟题的时候知识不够整体,框架不清晰,就很容易受打击。一家之言,我的数学不牛,考的也不理想,总之学习的时候多请教,多留心,不要钻牛角尖浪费时间就行了。什么书都是工具,用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并无褒贬之意。 9月底,数学告一段落,之后是专业课,今年清华计算机的专业课加了一门课,任务更繁重了,首先仍然是看书,我先看的是数据结构,教材看起来还行,那本习题集费了不少功夫,前后大概看了有一个月吧,最后有不少算法还是比较生疏,汗,还好我估计今年加了一门课,算法这一块的内容肯定得压缩,就没有太花时间,因为算法是C++描述的,一环扣一环的,环境搭起来比较麻烦,也没怎么上机调算法,好多算法都是在一个清华出的数据结构辅助教学的软件上面啃的,C的,只能直观理解一下,没法调,不过这个软件在验证AVL树和B树的题的时候还比较管用,B树貌似今年就考了。 然后看操作系统,指定的两本参考书厚度看上去很吓人,其实两本书内容差不多,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垃圾内容,所以相对还比较好啃。不得不提到向勇的ppt了,看完ppt在看书发现比只看书爽多了,老外就喜欢罗嗦,书都出的巨厚,一个附录也要搞100多页,ppt就不同了,一个晚上就可以看完一章,和书一对照,做做笔记,理解倍深刻。总之操作系统在这三门课里面相对还是比较好对付的,重要的是概念理解要到位,我背了很多书里面的高级冬冬,什么双指针轮转调度算法之类的,最后也没考,考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概念,只有一个难点就是pv操作,这方面的题比较难找,我买的一本清华版科海出的习题集里面还比较多,练一练也就差不多了。 之后看计算机原理,这门课是新加的,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它到底算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指定的两本参考书一本是组成原理,一本是系统结构,一起看吧,组成原理有一部分内容太硬了,分析历年题发现考的可能性不大,一扫而过,系统结构后面的东西太偏,一扫而过。这门课也是概念居多,偶尔有些要算的,不过考的范围剧广,什么都有可能考,这个比较郁闷,难倒是不难,而且还喜欢考陈题,不得不说出题老师是比较不上心的。我最后做题的时候发现有些东西只是略有耳闻,比较不熟,根本没背过,还好有一扫而过,最后只好编了一些写上去,也不知道最后得了多少分。 作为一个跨专业的考生,专业课是我花费时间最久的一门课,最后的成绩也没有辜负我的努力。总体来说,清华计算机的专业课考试是很活的,很少有太死板的东西,重点考察的是你对这些知识点、这门学科的理解深度,换句话说,就是你是不是真正学懂了这门课,可能这也是清华本科教学的特点吧,加上内容太广泛,偶尔还考一些书上根本没有的东西,有些题又确实比较难,所以,清华计算机的专业课历年来是很难考到14x之类的高分的,今年专业课最高分貌似是128,而且120以上的寥寥无几,这可能也是计算机的分数总是不及电子和自动化变态的原因之一。除了真题,我还看了老师讲课用的ppt,做了清华本科期末考试的考题(顺便感谢一下帮我搞到这个考题的那位mm),我觉得这两个东西也是专业课复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毕竟它们都反映了出题者的思想。 我政治复习得比较晚,因为基础不错,大概11月底才开始复习,先是看了一遍红宝书,辅以任汝芬的之二,基本上是看完了一门就做一门的题,主要是选择题啦,大题一扫而过,这个过程很快,一个多星期吧,后来又看了一遍红宝书,顺便看了任汝芬的之三,把之二做错的再做了一遍,把不熟的地方摘出来记了记,然后做了几套模拟题。把若干个版本的最后几套题都略微背了背,其实就是看了看,重点看了任汝芬的,毕竟是校友嘛。 上了任汝芬的冲刺班,在海淀体育馆,人暴多,主要是讲题,感觉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去年听的林代昭的,他把知识总结起来讲了讲,相当于又看了一遍书。没什么可说的,感觉政治复习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也不用昏天黑地的死背,多看几遍,关键词熟就行了,现在政治出题的趋势是越来越不要求死背了。当然我最后考的分相对而言也不高,也许是付出太少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嘛。 最后说一下学习方法,这个因人而异,我的仅供参考。我看书喜欢少量多遍,每一遍都看的比较快,比较注重建立知识框架,也喜欢做总结来整理知识框架,专业课总结了两遍,数学总结了一遍,政治一遍。个人觉得做总结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尤其是结构性比较强的学科,有助于理解。 我考研复习整个流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的学习习惯是在一段时间里主要学一门,其他的只作为辅助,但也不是完全不看,比如在学专业课的时候我也做了大量的英语和数学的模拟题,最后英语模拟了10来套,数学模拟了30多套的样子吧。一天平均下来有效学习时间大概8~9个小时,一周约六天,我是比较懒的。 --[沙场鏖兵]-- 该来的终于来了,2005年1月21日晚,明天就是考研的日子了,之前就有同学告诉过我,越是准备充分,就越是紧张,晚上可能会失眠。我原也没放在心上,我这个人天生不紧张,天塌下来也不会眨眼,去年考的时候睡得比谁的香,但是这一次好像有点不一样。这天夜里,我和室友11点便早早的上床准备睡觉,为了防止失眠,我还特意吃了颗白加黑的黑片,不是说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吗?很快,我就睡着了,万幸。但是晚上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声音,我就醒了,大脑无比的清醒,思绪在脑海中飞一般的掠过,仿佛一个超过频的CPU在高速运转,我的头很晕,我知道我很想睡,但是却怎么也做不到,仿佛一台想待机的电脑,却由于很多进程正在进行高强度的运算而无法响应低优先级的人机交互操作,实在忍不住看了一下表,现在是凌晨三点。无奈之下,我只得启动了数绵羊应用程序,希望能抢占一些CPU资源,我数啊数,数啊数,貌似数到了2000多,后来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可能造成了进程死锁而导致系统崩溃了。后来我有没有睡着?只有天知道。 第二天还是要上考场,政治差点没做完,考英语的时候腰已经直不起来了,时间也不够,大概有4道完形是乱涂的。怎么这么累啊。 第二天晚上几乎是第一天的翻版,我还是吃了一粒白加黑,仍然是半夜,不过这次是凌晨两点,绵羊数到了多少?我忘了。 考数学了,悲剧,时间不够,一半的的大题没做彻底,Sigh,做模拟题的时候太没考虑时间了。 考完数学我就知道这次完了,中午食不甘味,下午勉强考完了专业课。虽然心情低落,但一切终于结束了,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柳暗花明]-- 阿甘说过,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的确如此,漫长的等待后分数终于出来了,这是一份我没有想到的礼物,让我感觉到这些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之后是准备复试,联系导师,复试,忙碌而又充实。 复试简单说说吧,因为导师研究的一个方向我过去正好做过项目,加上排名还比较靠前,所以我没太多压力,也没有太认真准备,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如此。英语还好,那两门专业课可能极少有人能考好吧,主要还是看面试。应用方向面试很快,大概十多分钟一个人吧,可能也问不出太多东西,所以人品还是很重要的,简言之有时候真的是看运气。个人感觉老师主要看中这么几个方面吧:初试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本科院校;本科专业,是不是跨专业,是的话跨度大不大;应届的话本科成绩,不要太差,往届的话项目经历;动手能力也是比较看重的。 --[余音]-- 趁着五一总算把这篇东西写完了,也算是给自己的过去做了一个总结,毕业以来浮浮沉沉,短短三年,经历了不少事情,有时候自己调侃自己,我也算是经历过风雨,也见过彩虹的人了。把记忆打包,为的是能够扬帆远航,我还清楚地记得高中语文老师送我的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是的,天道终究是会酬勤的,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所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过或正在奋斗的人们,加油! 报考专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方向 考研分数:401。政治77英语75数学124专业125 个人简历: 1997-2002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 2002-2003 北京某研究所 2003 第一次考研 2004 深圳某软件公司 2004 深圳某著名通信公司 2004-2005 第二次考研 2005 ……(zz)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