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四)
查看(2645) 回复(0)
易水竹
  • 积分:5405
  • 注册于:2014-05-30
发表于 2014-08-31 19:57
楼主

第四章
生 产 与 成 本 理 论

案例1:门脸房是出租还是自己经营
假如,你们家有一个门脸房,你用它开了一家杂货点。一年下来你算账的结果是挣了5万人民币。你觉得很高兴,用经济成本分析你恐怕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你没有把隐含成本算进去。假定,如果门脸房出租按市场价一年是2万;假定你原来有工作年收入也是2万;这4万就是你自己经营的隐含成本,从经济学分析来看,应该是成本,是你提供了自有生产要素房子和劳务所理应得到的正常报酬。而在会计账目上没有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这样算的结果你一年没有挣5万,只是1万。如果再加上自己经营需要1万的资金进货,这1万的银行存款利息也是隐含成本。这样一算你自己经营就非常不合适了,应该出租;但是如果你下岗,也找不到高于3万的工作,还是自己经营为上策。
  显明成本和隐含成本之间的区别说明了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分析经营活动之间的重要不同。经济学家关心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隐含成本。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只衡量显明成本,但忽略了隐含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例如,某人拥有100万元资金,他可以把这100万元资金用于三种不同的用途:开商店获利20万元,开饭店获利25万元,投资房地产业获利30万元。他决定把100万元投资房地产业,在所放弃的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是开饭店获利25万元,这就是他选择投资房地产业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之所以要从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厂商的生产成本,是因为,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的。
案例2:上大学值吗
最近看一报刊上报道,笔者所在的天津市投资教育的支出是全国第一,北京是私家车消费支出全国第一,上海是投资保险支出全国第一,广州是旅游支出全国第一。是否准确,我们占且不论。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长舍得把大把的钱花在子女教育上?
  我们简单的介绍经济学说所的成本。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有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均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计算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会计成本是上大学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按照现行价格标准,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这三项费用之和是4万。机会成本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大学生如果不上学,会找份工作,按照现行劳动力价格标准假如也是4万,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4万。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的成本是8万。这还没算上在未进大学校门前,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收益的最大化原则。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不上大学18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万,共42万。上大学22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38年,平均收入是2万元,共76万,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8万,剩下68万。与不上大学收入比较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26万。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它效应。为什么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这里说的“选择”是有两种机会,你能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另外我们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在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有人说教育是消费行为,其实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区别是消费不会给你增殖一分钱,比如你今年买一台电视,明年再卖,会大大的贬值不会增殖;投资是有可能增殖,一个大学生尽管投资8万,但与不投资的多得的收益是26万。但投资是有风险的,如果一个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小学到中学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考上大学毕不了业。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可想而之的。
  但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一个有足球天才的青年,如果在高中毕业后去踢足球,每年可收入200万人民币。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800万人民币。这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同样,有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上大学机会成本太大。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可见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3:养育孩子的成本
不知每一对父母在生育孩子之前是否计算过:生养这个孩子,父母要付出多少,能得到多少。反正本人在做母亲之前是没有想过这件事,回过头来想想,养育一个孩子确实是有很多的得与失。其实,孩子对父母来说,就如同一件耐用消费品,他(她)的功能有点像汽车、电冰箱、电视机和电话,能给父母带来长久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甚至是荣耀。但是,做父母的也确实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用于食物、衣服、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机会成本,指父母为了养育孩子失去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是发财的机会、事业发展的机会、外出旅游的机会甚至是休息的机会。这种计算似乎有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但它确实又是现实存在。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利?贝克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养育孩子的成本问题。他认为,父母在生育孩子方面,同样在遵循着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尽管不是有意识地在遵循。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富裕家庭的孩子较少,而贫困家庭的孩子较多。与贫困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有较高的薪水,比较理想的工作环境,因此,为了养育孩子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无疑比贫困父母要高得多。同时,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愿意在孩子的教育等方面多花费支出,所以他们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也是很高的。这样一来,权衡利弊,富裕家庭的父母就倾向于生育较少的孩子。而贫困家庭养育孩子的会计成本可以低到只是在大粥锅里加一勺水,孩子能活,长大能帮父母干些活,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全部期望。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到“望子成龙”,小到“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它的实现与否,和父母投入多少钱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关系;是否成材还受智商、情商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我只是要说明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的现象事情都蕴涵着经济的内涵。
案例4:为什么农民的犯罪率高于城市人
现在经常在报纸上报导的一些刑事犯罪,大多数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听公安局的朋友说农民工的刑事犯罪远远高于城市人,造成此现象因素很多,但笔者企图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对此问题作一说明。
  为什么农民的犯罪率高于城市人?对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应确切的说,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的弱势群体犯罪率高,收入高,生活有保障的群体犯罪率低。原因是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的群体犯罪的机会成本低。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生活的实际成本都满足不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名誉地位。为了解决温暖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不被逮住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他付出的成本,一旦被逮住,被判刑而他们失去的只是自由,犯罪的机会成本几乎是零。收入高的犯罪的机会成本是他的高收入、稳定的职业、名誉和地位。难道高收入就没有犯罪,否,有的高居党政要职,有的企业老板,为什么他们要贪污腐败?为什么他们要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我们称其为强势群体……还是因为犯罪的机会成本低。有的侥幸得逞所获得的收益足以使其一生荣华富贵。有的被处罚,而得到的收益高于处罚代价。如果我们法律是法网灰灰,梳而不漏,司法机关破案率是100%,如果我们对犯罪分子的处罚严厉,对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犯罪率必然下降直至降低为零。
  这并不是说机会成本低就有理由犯罪,这里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影响人们犯罪的因素。对此问题社会有了特别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雄厚的物质保障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的弱势群体能够解决温饱;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以及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下,使强势群体无犯罪的机会,和较高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弱势群还是强势群体犯罪率都会下降。
案例5:让顾客自行定价的鞋城老板
笔者所在的天津市某鞋城它的促销口号是“公开成本价让顾客自由加价”此口号一时间在天津有线电视台连续播放数日,一日我带者好奇也去这个鞋城买鞋。广告的效应不错,鞋城门庭若市,买鞋的人很多,我当时看到了一双喜欢的鞋标价是149.8元,拿出150元就和售货员小姐说:“我加2角”。售货员小姐说:“加价一般都在2元之上,如果都向你这样的顾客我们就赔了”。我说:“我1分钱不加,你们该赚的钱都赚到手了,不信你问你们老板。”说着走过来一位先生,好像是管理人员。同意了我加2角钱。我买走了这双鞋。
  现在我用经济学的原理阐述鞋城的“公开成本价让顾客自由加价”的这句促销口号。
  鞋城所公开的成本就是经济学的成本,而不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讲的会计成本,“公开成本价”所讲的成本即有实际成本(会计成本),又有机会成本。鞋的实际成本包括鞋的进价,租用鞋城的场地租金,水电费,税收以及雇佣店员等销售费用的开支。假定实际成本支出是10万。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可能得到的收入。鞋的机会成本包括,开鞋城需要投资10万元,如果不用来开鞋城这10万元放在银行的利息1万,鞋城的老板如果不开鞋城他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每年工资收入是2万,这二项之和3万,就是开鞋城的机会成本。这3万也是开鞋城的正常利润,是开鞋城的老板的报酬。他的“公开成本”就是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13万,如果顾客一分钱不加,鞋城老板把该赚的钱都赚到手了,如果顾客高于公开的成本价买鞋,假如一年顾客高于成本价累加起来是1万,对鞋城老板来说,这1万是超额利润,鞋城老板利用了经济学的成本与会计学成本差异,创造了这一新的销售方式,赚取的了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鞋城老板为什么放弃原来稳定的工作而开鞋城?我们还是用机会成本来判断,鞋城老板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他不开鞋城一年工资收入是2万,开鞋城获利是3万。不开鞋城的机会成本是3万,开鞋城的机会成本是2万。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投资决策应选择成本低收益大,这是一个连小孩都知道的道理。鞋城老板选择成本低收益大的进行投资决策应是明智选择,他使他拥有的资源得到了最佳的配置。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在几种选择中作出理性的决策。
案例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节假日期间天津劝业场和许多大型商场都延长营业时间,为什么平时不延长?现在我们用
  这一章学习到的边际分析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延长时间一小时,就要支付一小时所耗费的成本,这种成本即包括直接的物耗,如水、电等,也包括由于延时而需要的售货员的加班费,这种增加的成本就是我们这一章所学习的边际成本。假如延长一小时增加的成本是1万元,(注意这里讲的成本是西方成本概念,包括成本和正常利润)那么在延时的一小时里他们由于卖出商品而增加收益大于1万,作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他还应该再将营业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延长,因为这是他还有一部分该赚的钱还没赚到手。相反如果他在延长一小时里增加的成本是1万,增加的收益是不足1万,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就应该取消延时的经营决定,因为他延长一小时成本大于收益。节假日期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购物,使商场的收益增加,而平时紧张工作繁忙家务人们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购物,就是延时服务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光顾,增加的销售额不足以抵偿延时所增加的成本。这就能够解释在节假日期间延长营业时间而在平时不延长营业时间的经济学的道理。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进行营业时间调整,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调整营业时间,这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案例7:利润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眼中的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例。假设王先生用自己的银行存款30万收购了一个小企业,如果不支取这30万元钱,在市场利息5%的情况下他每年可以赚到1.5万元的利息。王先生为了拥有自己的工厂,每年放弃了1.5万元的利息收入。这1.5元就是王先生开办企业的机会成本之一。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法来看待成本。经济学家把王先生放弃的1.5万也作为他企业的成本,尽管这是一种隐性成本。但是会计师并不把这1.5万元作为成本表示,因为在会计的账面上并没有货币流出企业去进行支付。

为了进一步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之间的差别,我们换一个角度,王先生没有买工厂的30万元,而是用自己的储蓄10万元,并以5%的利息从银行借了20万元。王先生的会计师只衡量显性成本,将把每年为银行贷款支付的1万元利息作为成本,因为这是从企业流出的货币量。与此相比,根据经济学家的看法,拥有的机会成本仍然是1.5万元。
  现在我们再回到企业的目标——利润。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方法衡量企业的成本,他们也会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只减企业的显性成本。
案例8: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如果其中一种要素是可以变动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这一可变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其边际产量开始会出现递增的现象,但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呈现递减现象。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的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中都是适用的。早在1771年英国农学家A?杨格就用在若干相同的地块上施以不同量肥料的实验,证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之间存在着这种边际产量递减的关系。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经验性规律。农民在一亩土地上撒一把化肥能增加产量1公斤,撒两把化肥增产3公斤,但一把一把化肥的增产效果会越来越差,过量的施肥量甚至导致土壤板结粮食减产。如果是边际产量递增全世界有一亩土地就能养活全世界所有的人,那才是不可思意的了。
案例9: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家提出,有人把这一规律应用到农业领域确描述出一幅人类前景悲惨的画面来:因为耕地等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增产粮食最终只能依靠劳动力的增加,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表明,劳动力投入带来的边际粮食产量递减,于是人口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是,人类不能养活自己。无度有偶,1994年,一位叫莱斯特?布朗的人重复类似悲观的预言,发表了一本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小册子,宣称人口众多的中国将面临粮食短缺,进而引发全球粮价猛涨的危机。杞人忧天的布朗是否知道袁隆平的名字,他利用科学技术发明了杂交水稻,是每亩单产达到了405公斤,小麦从5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700公斤。中国有出色的农业科学家,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布朗先生实在是用错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要记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佳的投入数量。
案例10: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
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也就是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10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还涉及到价格。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10% ,每年利息为40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5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7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即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同时实现来看,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10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还涉及到价格。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10% ,每年利息为40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5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7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实现了技术效率时,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如果仅仅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可以只考虑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这两种效率的同时实现也就是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如果从社会角度看问题,使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每种方法对技术进步或就业等问题的影响。
案例11: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案例12:福特公司产量的安排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总成本分为固定和可变成本取决于时间框架。例如,考虑一个全机车公司,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在只有几个月的时期内,福特公司不能调整它汽车工厂的数量与规模。它可以生产额外一辆汽车的唯一方法是,在已有的工厂中多雇佣工人。因此,这些工厂的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与此相比,在几年的时期中,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其工厂规模,建立新工厂和关闭旧工厂。因此,其工厂的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由于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所以,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同与其短期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 U型曲线。此外,所有短期曲线在长期成本曲线上和以上。这些特点的产生,是因为企业在长期中又更大的灵活性。实际上,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它想用的哪一条短期成本曲线。但在短期中,它不得不用它过去选择的任何一条短期曲线。
  当福特公司想把每天的产量从1000辆汽车增加到1200辆时,在短期中除了在现有的中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之外别无选择。由于边际产量递减,每辆汽车的平均总成本从1万美元增加到1.2万美元。但是,在长期中,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工厂和车间的规模,而平均总成本人保持在1万美元的水平上。
对一个企业来说,进入长期要多长时间呢?回答取决于企业。对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例如,汽车公司,这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与此相比,一个人经营的柠檬水店可以在一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去买一个水罐。
案例13:刚过去的那几小时的运输成本是多少


某铁路区段过去一年内运货10万吨,每年折旧和贷款利息在内的全部成本100万元。于是我们得出每运出一吨货的成本是10元,这就是平均成本的概念。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在计划经济中。但这种方法的重要依据是过去的事物。并不反映当前的情况,一吨货的成本是10元,刚过去的那几小时的运输成本是多少?这就是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成本。所以这个例子的平均成本只包括直接与运量有关的成本,如工资、材料、电力等。现在边际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懂得了使用边际成本的概念,在结合目前形势下的某些特点就可以更科学地对未来加以预测。上例中如果该区段铁路的运输能力已达饱和,再增加运量已无可能,除非要进行一些重大的技术改造,例如改用大马力的机车、加固路基等,这些措施投资都是很大的,如果这样做铁路运输的边际成本就会提高。这个例子说明边际成本的概念是时时分析,比平均分析更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运用边际成本分析方法对工矿企业的产量决定有着重大意义。当产量很低时,再多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当产量增加时,边际成本由降变升:当产量超过设计能力时,边际成本急剧上升。例如上面提到的铁路运输的边际成本就服从这一规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我国大多数企业领导和会计师还不懂得边际成本的意义,更谈不上对边际成本曲线有什么研究。如果能改变这一局面,全国每年多创造几十亿利润是毫不费劲的事。”
案例14: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


某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打出从天津到北京世界公园1日游38元,(包括汽车和门票)我的一位朋友说不信,认为是旅行社的促销手段。一日他跟我提起这事,问我是真的会这么便宜吗?38元连世界公园的门票都不够。我给他分析,这是真的,因为旅行社在淡季游客不足,而旅行社的大客车、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这些生产要素是不变的,一个游客都没有,汽车的折旧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固定费用也要支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长期与短期之分,从长期看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生产。更何况就是38元票价旅行社也还是有钱赚的,我们给他算一笔账一个旅行社的大客车载客50人,共1900元,高速公路费和汽油费假定是500元,门票价格10元共500,旅行社净赚900元。在短期不经营也要损失固定成本的支出,因此只要收益弥补可变成本,就可以维持下去,换个说法,每位乘客支付费用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就可以经营。另外公园在淡季门票也打折,团体票也会打折也是这个道理。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100除以5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半岛真人体育 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业务| 帮助信息
?1998-2015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半岛真人体育-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