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闻实务
查看(922)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12-05 11:30
楼主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研究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什么是跟踪摄影?试以“老师与学生”为题材,做一个跟踪摄影方案。 2. 结合新闻采访实践,对“涉浅溪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获蛟龙”一句作出解读。 3. 某天,一架民航客机在浙江境内坠毁。请分别以当地一家都市类报纸记者,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和《南方周末》记者的不同视角,说出各自报道的不同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4. 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媒介的公信力问题。 二、 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隐性采访利弊谈。 2. 试述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特征。 3. 试论我国“完全国有,有限商业动作”的媒介体制的特点及其与完全商业化运 行体制的差别,并结合你对我国媒介实践的了解阐述当前这种体制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实务题(共50分) 1. 为报道配评(15分) 写作要求:配合以下新闻报道材料,写一篇短评,要求标题自拟,论点突出,结构合理,字数400字左右。 为种龙井茶砍倒景区成林树 “九溪十八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新华社杭州3月11日电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清末学者俞樾所描绘的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公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然而,这幅以山,树为依托的幽静画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当地农民为了在这里种植身份不菲的“龙井茶”,竟不断砍伐景区内的林木以拓展茶园。 “九溪十八涧”内的康王坞,是一条夹倚在马鞍山和大湾山之间的山坳。2004年2月末,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一小块一小块零星茶园散落在山坡之上。 在景区附近居住了40多年的八旬老人吴大中告诉记者,过去这儿根本没有茶园,种茶是近十来年才出现的。那些不到半米高的茶树就是茶农近两年砍倒树木后种下的。吴大中说,两年前,他和九溪派出所的魏维友偶尔来到康王坞时,正遇上两名当地农民和一名外地雇工在砍伐一棵碗口大的桂花树,当场被魏维友阻止。 然而,景区内的砍伐行为并没有停止。记者看到,几块茶园略显干燥的新土上是扦插不久的茶苗,而在茶园周围则是成堆砍枝,崎岖的山路旁留下了不少樟树,杉树,松树和冬青树的树桩。在一块不足1亩的茶园周围,有11棵大树被剥皮,3棵大树被砍倒,一些树上还留着新鲜的刀痕。 魏维友告诉记者,茶树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为了能让茶树长得好,产茶多,茶农便砍去周围的大树,或将大树剥皮让其自行死亡。 这些被剥皮和砍倒的树最大的直径有40厘米,最小的也有10多厘米。吴大中老人抚摸着一棵濒死的大树说:“这儿的树长这么大不容易,没有几十年,哪儿能长这么粗!” 记者看到,许多茶园旁的树木都被砍去了枝杈和树叶,只留下高高的树冠。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干,照在刚刚长出嫩芽的茶树上。 西湖龙井素有“黄金芽”, “无双品”之称,它的盛名使它成为人们大力追捧的对象。杭州茶叶市场的茶商得意地说,虽然现在还没到新茶上市,但许多心急的客人已经来催,往年常常是茶还在锅里炒,客人就等在一边了。 由于产量有限,产于杭州山区内的龙井便成了“稀缺商品”,近年来价格逐年攀升。早春龙井每500克一般能卖到1500元上下,如果把清明前的第一道龙井拿到杭州城里拍卖,还能卖到5000元到上万元的高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遭到砍伐的这片林区,正是盛产西湖龙井的“宝地”。根据2001年7月实施的《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九溪十八涧景区内的康王坞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内,从地图上看,遭砍伐的林区正位于一级保护区的中心。 当地农民对这块林地的种植条件赞不绝口:这里土质好,阳光足,雨露多,种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位村民顺口冒出一句:这个地方没多少人来,查的人少,誰也管不到。 正是受西湖龙井不菲身价的吸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湖风景区内就出现了农民毁林种植“龙井茶”的现象。根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统计,近十年来共有百余亩林地遭到蚕食。 2. 撰写一篇时评(35分) 请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新闻时评。要求:1)新闻由头新鲜,材料真 实可靠,论点突出,结构合理,表述明确;2)字数600字左右,标题自拟。 A: 当下国内高校教育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B: 中国与全球反恐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