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 话题

《新闻理论基础》笔记
查看(3526) 回复(2)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0
楼主
绪论

新闻客观性:研究基点是本体论,新闻传播者报道的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本然的现实存在。
新闻真实性:研究基点是认识论,新闻报道者在报道事实时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闻与宣传: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是根据宣传需要去描述事实
新闻与传播      新闻:以人类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传播:以人类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只有当传播学把关注的目光置于大众媒体即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现代的电子媒体的传播活动上时,它的某些概念和观点才能与新闻理论达成共识。

导论

一、 新闻理论范式革新的第一种历史序列
★新闻专业主义——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理论
1、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美国,新式新闻事业出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黄色新闻泛滥。
为对抗商业主义对报业的侵蚀,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办理想报纸,倡导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精神。(奥克斯的《纽约时报》)。二是创办专业的期刊、专业协会和专业教育,以此普及新闻专业知识,灌输服务公众和新闻自律的观点:在范式革新上的表现则是抛弃煽情主义和政党报纸的信念,倡导客观性原则。
   1919年,李普曼在《现代自由意味着什么》第一次提出客观报道这一术语。
   1920年,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第一次全面讨论了“客观新闻理论”。
2、 新新闻主义
新新闻主义主张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就是指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是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消失于70年代。代表人物是汤姆沃尔夫。在《老爷》杂志上发表《糖果色橘片样流线型宝贝》。用主观性挑战客观性,来颠覆客观性,过于强调揭示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重要性。
“创造性虚构写作”保留下来,如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口述实录等。
文学新闻理论更强调新闻性及内容的真实性。
3、 公共新闻理论
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该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物,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积极推动新闻媒介介入社会生活,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依此去确定报道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报道。要求改变新闻媒介那种被动记录者的角色,在充当社会生活看门狗的同时充当社会公众的导盲犬。在强调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业隐含着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某种否定,自然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专业主义。
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强调的是报道结果的客观,而公共新闻理论则更加重视报道方法的客观。

二、 新闻理论范式革新的第二种历史序列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是由当时的社会管理中的集权主义原则所决定。
   (1)关于人的性质的假设。
   (2)关于国家的性质的假设。
   (3)关于人对国家关系的假设。
   (4)关于知识和真理性质的假设。
    黑格尔被认为是现代集权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全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产生于16世纪、发展于17世纪,成熟于18世纪。
对报刊的性质、功能和管理的认识:
(1)公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
   (2)为了满足公民自由获知消息的权利,新闻从业者应有采访、传播、出版的自由和批评的自由。
   (3)报刊的功能主要在于报道真实新闻和充分反映民意,为公众提供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市场。
   (4)新闻事业被视为一般企业,依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市场上从事自由竞争。政府对新闻事业应该采取一般由私人经营的制度。
        弥尔顿   《论出版自由》
        厄斯金   《人权》
        杰弗逊   《独立宣言》
        米尔     《论自由》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没有完全推翻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对它解构的同时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重构。
(1) 在自由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上,自由意味着义务和责任。
(2) 在新新闻自由权利的所属上,主张把公众的新闻自由置于报刊的新闻自由之上。
(3) 在新闻自由类型的划分上,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类型。
(4) 在新闻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上,政府不能仅仅允许新闻自由,它还必须积极促进这种自由。
(5) 在新闻自由的理论依据上,新闻呢从业者必须在外在力量包括政府权力的约束下,才能自觉运用理性。
由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一书中提出。
4、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党报理论)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主张报刊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是施拉姆在冷战时期对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理论的一种指称。
(1) 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的。
(2) 值得肯定的是能自由地说出他们相信的真理。
(3) 反对国家的自由是不容许的,。
(4) 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

第一章 对新闻理论范畴的一般性理解

一、理解范畴的理论意义、哲学本质
范畴是人类的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是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最基本的概念。
范畴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和认识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新闻理论范畴
★新闻理论范畴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新闻现象不仅指新闻事实的来源及存在状态,而且还指所有的新闻活动,包括新闻传播者(主要是指记者和编辑——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活动和新闻接受者(客体、新闻受众)的接受活动。
最基本的概念:新闻理论范畴是新闻理论中的概念,只能是那些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的概念。
每一个新闻理论范畴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一个新闻理论范畴在某个时期出现,具有咯室必然性。二是什么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新闻理论范畴,标志着人类对新闻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水。
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应当成为我们分析新闻理论范畴时的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

一、范畴逻辑系统规定着范畴的本质,范畴只有在范畴逻辑系统中才有确切的含义。范畴逻辑系统反映着诸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关于新闻的定义
1、概括为四大类
   (1)把新闻理解为对新闻事实的报道。
   (2)把新闻理解为传播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3)把新闻等同于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
   (4)把新闻理解为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2、本书的定义
   新闻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这一定义既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又遵守了定义的逻辑规则,同时还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只有经过及时报道之后才能成为新闻;二既然是“报道”,就必然存在受众,没有受众的报道是不存在的。没有受众业没有新闻,把新闻当作一个连续推进的动态过程。
   事实发生——→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三、对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描述
         (通向)      (通向)
    事实————→报道————→新闻
现实的新闻活动过程是一个自足的动态系统。在事实发生后便经传播者通向报道,报道经媒介再通向新闻,新闻经受众再向事实反馈,至此,开始了新的系统过程。
四、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
1、新闻逻辑系统中,事实是本体范畴,不仅作为新闻,而且构成新闻。
(1)事实范畴与新闻范畴构成范畴逻辑系统内最基本的矛盾运动
新闻是一中观念形态,是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能动反映。新闻客体是指“事实”,新闻主体既包括传播者,也包括受众。所谓能动反映,指的是新闻主体,不是被动摹写新闻客体。
五、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特性
1、四个特性:整体性、目的性、适应性和运动性
2、适应性:指的是环境发生变化,该范畴逻辑系统能够迅速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系统结构的局部改变,也可能是某些范畴被剔出系统而为新的范畴所代替。这里说的环境,指的是新闻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这里说的调整,离不开实践。

第三章   事实与新闻事实

一、对事实范畴的哲学思考
1、新闻事实是运动变化着的事实。
“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只有24小时生活”、“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今天的新闻是昨天的历史”等说法。
2、在新闻实践中要把握度,以免报道失实,出现片面性。
3、作为物质的客体——事实的实存性,必须依靠时间和空间予以确认。
事实只能是时间和空间的事实,离开了时间和空间,事实便成了虚幻之物,令人不可捉摸。因此,如果说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新闻五要素要落实,尤其是时间、地点要落实,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内容客观、真实,毋宁说是因为事实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就是对它的实存性予以确认和揭示。
4、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二、新闻事实具有主观性
1、新闻事实,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从存在论角度立论,它强调新闻事实自身的表现形态及其所显示着的本质。新近发生是对新闻事实表现形态的简洁说明,新近发生所显示着的新鲜性,则是新闻事实最基本的特性。
(2)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必须成为报道的对象,才能算作新闻事实。
(3)新鲜所表征的是新闻事实自身的性质,它产生于新闻事实与非事实的比较中;而价值所表征的则是新闻事实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它产生于新闻事实适宜于受众的需求。换句话说,前者表征客体自身的性质,后者表征客体与主体(受众)之间的关系。
(4)新闻事实必然是新闻的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而不是其他。凡没有进入新闻传播过程并成为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鲜事,都不能称为新闻事实。
2、新闻过滤
新闻从事实过滤到新闻事实,中间存在两次过度,一次是从“事实”过渡到“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次是从“新近发生的事实”过渡到成为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闻事实”。这两次过渡是连续推进的。如果从新闻传播流程角度来审视这两次过渡,其实就是传播主体(指报道者)为了确定新闻事实而进行的两次选择,我们称之为“新闻过滤”。表现出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3、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理由
(1)从新闻实践上讲,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明显地表现在新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观察、采集新闻材料到选取报道角度、根据报道方式去处理材料,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考察等等,传播主体的能动性无不贯穿始终。那种所谓纯客观的报道即印版式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2)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说,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客观反映,那么反映主体即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认识也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整个反映活动中。
“新闻事实”也能够算作一个认识论范畴,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描述或反映,是体现着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性的“经验事实”;“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或者说,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无论传播主体如何改造事实,都必须做到真实、新鲜,改造是有限的、适度的。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两次选择(即新闻过滤),都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
三、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新闻事实,指的就是已进入新闻传播活动中并构成新闻要素的事实。
1、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1)、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是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认识论角度,是本质与现象,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从逻辑学角度,属和种、繁体与部分的关系。
2、新闻事实所描述的只是其中的那些处于变易状态的事物。
从事实来审视新闻事实,那么新闻事实实指称的不过是那些与稳定状态的事物相区别的变易着的事物;从新闻事实来审视事实,那么事实指称的不过是变易着的事物正在趋向和已经成为稳定的事物。
新闻事实之新,或者说新闻之新,就体现在事物的绝对的变易之中。

第四章、新闻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中的“二律背反”
1、新闻真实:指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2、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新闻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新闻事实只能看作是现实原型在新闻领域里的复现;新闻真实只能被理解为新闻事实完全符合现实原型。
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或主观化的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是传播主体现实原型的认识和反映的结果。可见,现实原型转变成新闻事实,离不开主观认识的作用;并且在主观认识的作用下,新闻事实最终变成了意识之物,而这种意识之物,总是对现实之物(即现实原型)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的结果。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受限制于社会主体自身的各种不同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主体掌握现实的各种不同的方式。
“二律背反”的矛盾主要是由新闻真实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新闻真实的内在矛盾就是主观与客观、认识和真理的矛盾。当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完全相符时,就表明主观与客观、认识与真理完全一致。
不过,主观与客观、认识与真理的完全一致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完全一致才是长期的、绝对的,新闻真实的内在矛盾的消除是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存在则是长期的、绝对的。
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的完全相符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空,和因之而处于变易中的主客观条件,不可能成为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完全相符提供永久性绝对存在的机会。
二、新闻真实性的基本特征
1、过程性。新闻真实性的实现,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过程。根本原因在于过程性是新闻真实内在矛盾运动过程的必然反映。
2、再现性。指新闻真实的构成是以再现的客观因素和表现性的主观因素的统一,但再现性的客观因素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新闻真实具有再现性的特征。新闻真实是以新闻事实再现其现实原形为表征的。
     新闻真实不仅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为源泉,而且新闻真实的实现也就是对生活真实的复归,是生活真实在新闻传播中的复现或还原。
新闻真实再现性特征在规定新闻本质时的对表现方法的要求:
(1)、对事实进行适当选择和提炼,使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不仅在现象上完全相符,而且在本质上完全相符,从而使新闻真实的含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准确全面的体现。
(2)、新闻真实的再现性特征按时形象思维在报道新闻事实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新闻事实再现生活原型时,需要进行感性描述。新闻中形象思维的运用,必须是在新闻的规定性即真实性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3、多样性。表现形态、结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多样性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A、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外表到内质都是丰富多彩的,导致新闻传播主体的认识无论在感性阶段还是在理性阶段,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B、人的认识总是带有主观色彩,因而也是有倾向性的,这样,不同传播主体的不同倾向性也会影响新闻事实的选择与传播。
C、还来源于受众主体的多样化的需要。
三、新闻真实性的表现形态
新闻真实性的表现形态都是以对立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真实的内在矛盾的必然反映。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形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三种观点:
(1)新闻真实就是现象真实。(片面)
(2)新闻真实就是本质真实。(片面)
(3)新闻真实既指的是现象真实,又指的是本质真实。(不准确)
修正为:新闻真实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矛盾统一。
2、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
局部指的是个别的事实,整体指的是全部事实。
局部真实, 指的是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的完全相符,是个别的、部分的,即个别事实的真实。
整体真实,指的是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的完全相符,是整体的、全部的,即人们说的全部事实的真实。
3、现实真实与历史真实。
现实,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历史则是发生过了的是事实。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实不等于历史,在今天的时空状态中出现的真实事物,并不等于在明天的时空状态中仍具有真实性,这就是有的新闻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原因。
另一方面,事物总是处于变易之中,今天的现实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明天的历史也就是已经成为过去的现实。
从人对事物的差不多性的认识来说,新闻反映现实,不等于记录历史;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之间,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一致的,但并不能保证明天依然如此。
因此在新闻时间中,既要从现实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中去认识对立,又要在它们当中去把握其统一。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1
沙发
第五章  新闻客观性

一、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逻辑认识与新闻实践的矛盾。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二、对几种新闻客观性定义的评析
1、新闻客观性与客观报道不同。
客观报道是一种新闻形式。表明的是新闻传播者不偏不倚、公正平衡的言行表现。
新闻客观性是运用这种新闻形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指导原则。表明的是新闻的一种本质属性或规律
三、正确理解新闻呢客观性
1、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这种客观事实必须经传播而变为新闻事实之后,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要、并在受众的评价中体现出一定的新闻价值来。新闻实践既离不开新闻实践者,又离不开传播和接受对象。
新闻实践者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和接受对象分别为客观事实和新闻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传播者和受众是新闻实践的主体,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的客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新闻事实是一种观念之物,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当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时,作为客体的新闻事实成了他的实践对象。受众是把新闻事实客观化为现实之物才予以接受的。因此,从受众角度说,新闻事实就是现实中的那件正在发生着的客观事实,它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一致的。
新闻事实成了新闻传播内容的实际承担者。虽然它是一种观念之物,但是它作为传播者的实践结果和受众的实践对象,既是新闻客观性的体现者,又是新闻主观性的体现者。也就是说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直接体现着新闻客观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着的为我目的则包含新闻主观性。
新闻事实是集新闻客观性和主观性于一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通过新闻事实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而体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在解释新闻客观性时,应当把新闻事实置于中心地位加以考察。
2、新闻客观性,就是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第一句表明新闻客观性来源于客观事实并作为新闻事实的属性而存在,又说明它是在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避免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于客观事实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第二句表明主体并不能随意改变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新闻主观性始终为新闻客观性所规范和制约,避免了西方新闻学者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结于新闻传播者“客观态度”的主观主义倾向。
对于新闻主观性,新闻理论界更多的是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去加以认识的,即新闻主观性与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相等同。
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来理解时,由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只能说是新闻传播者的思想倾向,这就是新闻倾向性。

第六章  新闻时效性

一、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时间性
1、新闻时间性只表明一种延续过程;
新闻时间性指的就是新闻主体从发现客观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或者说是从新闻事实的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
其一,从新闻主体的角度立论:
发现                转化               传播                接受
客观事实           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延续过程                          受众反映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其二,从新闻客体的角度立论:
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               社会
产    生         出   现               形成               影响

                  延续过程                         社会效果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2、新闻时效性表明这种延续过程所产生的社会反响。
所谓新闻时效性:指的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从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或长或短,导致新闻接受主体作出不同的反映。或者说是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或长或短,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效果。
3、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新闻三个概念比较
客观事实只有经过新闻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改造并成为报道对象(或内容)时才能成为新闻事实,
而新闻事实只有经过传播并且成为新闻接受主体(受众)所以接受时才能成为新闻;
新闻以客观事实为本体、并且是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
(1) 尽可能缩短从发现客观事实到把它变成新闻事实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迅速发现报道对象(新闻鼻、新闻眼)及及时撰写新闻内容。
(2) 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转化到传播的时间。“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到明天就成为旧闻了”。
二、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新性
1、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性。
时间性显示着从客观事实的发生到新闻的形成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它只是从外在形式上体现着新闻的特性;而时新性固然与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有关,却更多显示新闻事实自身的新鲜特性,主要是新闻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
2、新闻时新性从两个方面表现。
(1)从新闻客体来说,新闻事实新鲜、独特,是时新性的重要含义之一。
判断一件新闻事实是否新鲜、独特,主要看它是不是新的事物、是否蕴涵着某种新意,或者说它是不是人们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2)从新闻主体来说,仅仅因为新闻事实具有新鲜性,还不能完全保证新闻时新性得以实现,还必须尽快把它传播出去。
“抢新闻”即抢独家新闻之意,也就是抢先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又抢先把它播发出去。
3、独家新闻: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才是独家新闻。
(1)时间差独家新闻:抢先或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2)非时间差独家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
4、新闻时新性和时效性的存在前提,包括新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三、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宜性
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或者说为了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时机性、“抓火候“。
2、时宜性与时间性对立统一
(1)时间性强调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止,这一连续运动过程的时间间距应尽可能缩短。
(2)统一:若在最短时间间距内传播新闻事实,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那么二者统一;
对立:假若在最短时间间距播发新闻事实会误导受众、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缓播新闻事实,压至时机成熟时再播发或者干脆不发,与及时播发矛盾。
缓播是通过减弱时间性而求得时宜性,从而达到二者统一;
不发则是化显态新闻为隐态新闻,使时宜性与时间性都归于潜在,二者之间也就无所谓对立与否。
3、时宜性与时新性
统一:表明时宜性与否的是新闻效果,是受众反应;而正面的新闻效果或受众反应的产生则与新闻事实新鲜、独特关联紧密。
对立:时新性还包括及时播发新闻事实,也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播发的时间间距。这对于时宜性来说出现变数。如果这种“时间间距”愈短愈能产生好的社会效应,那么二者达到一致。如果时宜性要求“时间间距”延长,乃至于使之趋于无限,那么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二者统一的途径是以时宜性去消融时新性。
4、时宜性与时间性或时新性对立统一基于新闻的社会效果。
(1)新闻时效性确实应当包括时宜性、时间性、时新性,而三者中以时宜性占更大的比重。
(2)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和形成将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在现阶段,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仍然是主要的。因为新闻传播主体分属不同种族、国家和阶级,他们对新闻的社会效果的看法必然相左乃至对立。
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国有企业,人民利益是判断新闻社会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准。
(3) 认为新闻时宜性“不是争取最佳社会效果的必要条件”的看法,不成立。
5、时宜性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
(1)知而急发,新闻报道的时机借“急发”而体现,由此而产生的新闻样式则为“瞬态新闻”。 “瞬态新闻”就是于快速传播中所产生的新闻,多与战争、灾害等反常事件有关。
(2)知而缓发,也就是在时机还不成熟时,新闻事实暂不播发,而是缓至时机成熟才予以发表,称为是“延缓式显态新闻”,时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较之瞬态新闻,延缓式显态新闻的时效性更鲜明体现传播主体的主观性。因为在新闻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选择报道时机的过程,而选择报道时机的依据必然又是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看法。
时宜性蕴含着对报道时机进行选择的延缓度,也就是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报道的“时间间距”有一个界限,超过了这个度或这个界限,延缓式显态新闻时宜性不存在。
(3)知而不发,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虽然已掌握较大价值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把它发表出去,就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违背的后果。为此,新闻传播主体便把它压下不予以发表,是一种潜在新闻或隐态新闻。


第七章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新闻对抗:指新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矛盾,这种对抗性矛盾既存在于新闻观念之中,又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之中。
新闻关系就表现为“四角形态”,既由政府、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四方所组成。
一、政治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第一个正式表达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英国的约翰弥尔顿。
(1)强调议论和批评政府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
(2)提出“天赋人权”的民主假说;
(3)新闻自由必须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政治手段。
二、经济经济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广告是新闻传媒的血液
2、媒介就是经济
3、内部限制: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出版商或新闻业主强使报道新闻的自由服从其追逐金钱、惟利是图的需要。
4、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否定内部限制,新闻不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业性表现突出,“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现象。
三、道德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新闻道德义务就是个人对于自己的良心和公共利益负有义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中最终必然要产生出集体主义的新闻道德原则,并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与公众之间消除道德观念的分歧,建立新型的体现共同利益的新闻道德关系。

第八章 新闻党性

一、对新闻党性的历史认识
1、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
新闻党性,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和政党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新闻党性原则,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则。
2、第一次提出党性概念的是列宁。
(1)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阶级的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结果。
(2)重视党报在革命事业的作用。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3)还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容忍“无党性的写作者”存在。
3、毛泽东
(1)要求党报“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2)1942改进《解放日报》,要求“成为真正战斗的机关报”,增强党性、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改进。
(3)194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党性作了具体阐述。党性原则在党报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贯彻党的纲领路线,并且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和组织群众。
(4)1954年,邓拓作了《怎样改进报纸工作》,明确把党性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5)1989年,江泽明《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6)李瑞环,强调“增强新闻宣传党性”的重要性,并对党性原则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作新的说明。把党性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是对列宁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规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属性或本质,同时另一方面又以此为标志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划清了界线。
二、对新闻党性的具体辨析
李瑞环的党性的主要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1、在政治上必须坚定地、公开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要求所有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把自己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甘当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及时把党的政治观点传达给人民,另一方面又正确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呼声和要求。
A、无产阶级报刊从来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
B、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即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报刊从来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C、喉舌论:比喻意义上为形象表达党性的含义服务。在指出报纸等通讯工具本来就是一种宣传手段,起着喉舌作用;把报纸等通讯工具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看作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党性的鲜明的、形象的和科学的表达,表明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从来都是具体地、切实地体现在报纸等通讯工具的喉舌作用上。
2、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要求社会主义报刊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在组织上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三、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1、人民性:就是新闻传播者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反映他们的生活、利益和要求,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理想和愿望。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马克思。
2、李瑞环:党性和人民性两者统一。
统一的原因:无产阶级党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的基础上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决不是无产阶级的党性。在这一点上党性和人民性完全一致。
3、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原因:
(1)人民性逻辑起点的层次较之党性要低。
把党性规定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时,实际上把无产阶级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为了这一范畴的逻辑起点;而人民性的逻辑起点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闻的人民性的外延宽泛得多。
党指的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性是其本质属性。新闻党性自然也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而人民是一个变动着的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涵不同。人民常常是由不同阶级、阶层,但有着共同利益、意志和愿望的人组成。新闻的人民性,就是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愿望、思想和感情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
(3)重要性不如党性。
在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党性是其核心或灵魂。
4、结论
新闻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但是新闻党性并不来源于新闻的人民性,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们的主要内容不能相互包含或者相互含盖;说党性高于人民性,这种表述不准确,因为只有把二者放在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层级结构中去考察,这种表述才具有某种合理的因素。

第九章  新闻道德

一、新闻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1、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2、19世纪后期煽情主义新闻。
黄色新闻除了具有煽情主义新闻的表达方式和报道内容外,还有特殊的做法和描写重点:
(1) 对不重要的新闻加上刺激读者兴趣的黑色或红色大标题;
(2) 常用大多没有意义、有时是造假的照片;
(3) 虚构会见采访或一般新闻,使用招致误解的标题,报道假科学;
(4) 在星期日副刊上登载彩色漫画和肤浅报道;
(5) 对失势者或对受虐者的一般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
3、最早的资本主义新闻道德规范,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或20世纪初的美国。
1908年 威廉博士 《记者守则》
1923年 英国报纸编辑协会《报业信条》
1954年 国际记者联合会《计划则行为原则宣言》
1981年 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拟订《记者守则》
1991年 中华全国新闻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对上准则进行修订: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4、 新闻道德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与近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相一致的。
二、新闻自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1、新闻自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新闻自律是新闻道德规范产生之后合乎逻辑的结果。
2、内心信念是新闻自律的直接表现形式,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其间接表现形式。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心信念与良心有紧密联系,良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所负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新闻活动发生前,促使新闻传播者自觉审查自己的行为动机,要求这种行为动机必须符合新闻道德的准则,并且能够产生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好效果;
2、在新闻活动之中,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进程予以导引,使之始终被限定在新闻道德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3、在新闻活动完成后,督促新闻传播者自觉评价和判断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反省自己履行道德义务、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从而得初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3、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反映的是社会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公众意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声势,力量足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限制人们行为。间接地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社会舆论最终要诉之新闻传播者的主动与自觉才能发挥作用,主要借助于对新闻活动的道德评价而起到影响作用。主要依据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对新闻传播着的新闻规范表现在:
(1) 在新闻活动进行中,对新闻传播着行为的得当与否进行评论,从而促使新闻传播着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或非的判断。如果新闻传播着认为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舆论肯定性的道德评价,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下去,否则便及时作出调整。
(2) 新闻活动完成后,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结果进行道德评价,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论及新闻传播者的动机。当新闻传播者接受这种评价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反省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闻道德规范。
4、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
1916年 瑞典 “报业公正委员会”
5、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反映的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当一个新闻传播者自觉用社会公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也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的约束,反之,当他自觉遵守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时,也就意味着他主动地用社会公德在规范自己的行为。
传统习俗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公德对新闻传播者起规范作用的,说它是新闻自律的间接表现形式,其理由也是在于此。
6、新闻自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兼有意识形态和商业经营性质,它的全民公有性使之有可能摆脱金钱的束缚;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并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因此,每一位新闻传播者,只要有良心或是社会责任感,都会努力去实现新闻自律,而新闻自律也只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成为新闻活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内心信念”中理应包含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这就使他们能够把本职工作同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把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主动、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新闻行为与三种道德哲理
1、新闻行为:指的就是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2、道德哲理: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念。
3、境遇道德论:就是因特殊情况的需要或正当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则,因此,又叫境遇决定行动论。与绝对主义道德论相比,更强调新闻行为的结果,并且把这种结果作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出发点,包含某种辨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合理性。
4、绝对主义道德论:就是新闻传播者不可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则,即使特殊情况需要,有正当理由,也不可像境遇道德论那样放松对新闻的道德约束。新闻行为丝毫不能越出新闻道德规范。
5、反强制主义道德论,就是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则,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是随机的、自由自在的、不可预料的。追求的是所谓最高的道德目的,即自由地获取新闻、报道新闻、至于用什么手段去获取,报道的结果如何,新闻传播者应该承担什么社会义务,都不在考虑之列。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1
3楼
第五章  新闻客观性

一、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逻辑认识与新闻实践的矛盾。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二、对几种新闻客观性定义的评析
1、新闻客观性与客观报道不同。
客观报道是一种新闻形式。表明的是新闻传播者不偏不倚、公正平衡的言行表现。
新闻客观性是运用这种新闻形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指导原则。表明的是新闻的一种本质属性或规律
三、正确理解新闻呢客观性
1、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这种客观事实必须经传播而变为新闻事实之后,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要、并在受众的评价中体现出一定的新闻价值来。新闻实践既离不开新闻实践者,又离不开传播和接受对象。
新闻实践者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和接受对象分别为客观事实和新闻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传播者和受众是新闻实践的主体,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的客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新闻事实是一种观念之物,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当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时,作为客体的新闻事实成了他的实践对象。受众是把新闻事实客观化为现实之物才予以接受的。因此,从受众角度说,新闻事实就是现实中的那件正在发生着的客观事实,它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一致的。
新闻事实成了新闻传播内容的实际承担者。虽然它是一种观念之物,但是它作为传播者的实践结果和受众的实践对象,既是新闻客观性的体现者,又是新闻主观性的体现者。也就是说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直接体现着新闻客观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着的为我目的则包含新闻主观性。
新闻事实是集新闻客观性和主观性于一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通过新闻事实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而体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在解释新闻客观性时,应当把新闻事实置于中心地位加以考察。
2、新闻客观性,就是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第一句表明新闻客观性来源于客观事实并作为新闻事实的属性而存在,又说明它是在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避免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于客观事实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第二句表明主体并不能随意改变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新闻主观性始终为新闻客观性所规范和制约,避免了西方新闻学者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结于新闻传播者“客观态度”的主观主义倾向。
对于新闻主观性,新闻理论界更多的是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去加以认识的,即新闻主观性与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相等同。
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来理解时,由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只能说是新闻传播者的思想倾向,这就是新闻倾向性。

第六章  新闻时效性

一、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时间性
1、新闻时间性只表明一种延续过程;
新闻时间性指的就是新闻主体从发现客观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或者说是从新闻事实的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
其一,从新闻主体的角度立论:
发现                转化               传播                接受
客观事实           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延续过程                          受众反映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其二,从新闻客体的角度立论:
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               社会
产    生         出   现               形成               影响

                  延续过程                         社会效果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2、新闻时效性表明这种延续过程所产生的社会反响。
所谓新闻时效性:指的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从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或长或短,导致新闻接受主体作出不同的反映。或者说是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或长或短,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效果。
3、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新闻三个概念比较
客观事实只有经过新闻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改造并成为报道对象(或内容)时才能成为新闻事实,
而新闻事实只有经过传播并且成为新闻接受主体(受众)所以接受时才能成为新闻;
新闻以客观事实为本体、并且是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
(1) 尽可能缩短从发现客观事实到把它变成新闻事实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迅速发现报道对象(新闻鼻、新闻眼)及及时撰写新闻内容。
(2) 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转化到传播的时间。“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到明天就成为旧闻了”。
二、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新性
1、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性。
时间性显示着从客观事实的发生到新闻的形成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它只是从外在形式上体现着新闻的特性;而时新性固然与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有关,却更多显示新闻事实自身的新鲜特性,主要是新闻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
2、新闻时新性从两个方面表现。
(1)从新闻客体来说,新闻事实新鲜、独特,是时新性的重要含义之一。
判断一件新闻事实是否新鲜、独特,主要看它是不是新的事物、是否蕴涵着某种新意,或者说它是不是人们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2)从新闻主体来说,仅仅因为新闻事实具有新鲜性,还不能完全保证新闻时新性得以实现,还必须尽快把它传播出去。
“抢新闻”即抢独家新闻之意,也就是抢先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又抢先把它播发出去。
3、独家新闻: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才是独家新闻。
(1)时间差独家新闻:抢先或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2)非时间差独家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
4、新闻时新性和时效性的存在前提,包括新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三、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宜性
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或者说为了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时机性、“抓火候“。
2、时宜性与时间性对立统一
(1)时间性强调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止,这一连续运动过程的时间间距应尽可能缩短。
(2)统一:若在最短时间间距内传播新闻事实,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那么二者统一;
对立:假若在最短时间间距播发新闻事实会误导受众、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缓播新闻事实,压至时机成熟时再播发或者干脆不发,与及时播发矛盾。
缓播是通过减弱时间性而求得时宜性,从而达到二者统一;
不发则是化显态新闻为隐态新闻,使时宜性与时间性都归于潜在,二者之间也就无所谓对立与否。
3、时宜性与时新性
统一:表明时宜性与否的是新闻效果,是受众反应;而正面的新闻效果或受众反应的产生则与新闻事实新鲜、独特关联紧密。
对立:时新性还包括及时播发新闻事实,也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播发的时间间距。这对于时宜性来说出现变数。如果这种“时间间距”愈短愈能产生好的社会效应,那么二者达到一致。如果时宜性要求“时间间距”延长,乃至于使之趋于无限,那么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二者统一的途径是以时宜性去消融时新性。
4、时宜性与时间性或时新性对立统一基于新闻的社会效果。
(1)新闻时效性确实应当包括时宜性、时间性、时新性,而三者中以时宜性占更大的比重。
(2)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和形成将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在现阶段,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仍然是主要的。因为新闻传播主体分属不同种族、国家和阶级,他们对新闻的社会效果的看法必然相左乃至对立。
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国有企业,人民利益是判断新闻社会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准。
(3) 认为新闻时宜性“不是争取最佳社会效果的必要条件”的看法,不成立。
5、时宜性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
(1)知而急发,新闻报道的时机借“急发”而体现,由此而产生的新闻样式则为“瞬态新闻”。 “瞬态新闻”就是于快速传播中所产生的新闻,多与战争、灾害等反常事件有关。
(2)知而缓发,也就是在时机还不成熟时,新闻事实暂不播发,而是缓至时机成熟才予以发表,称为是“延缓式显态新闻”,时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较之瞬态新闻,延缓式显态新闻的时效性更鲜明体现传播主体的主观性。因为在新闻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选择报道时机的过程,而选择报道时机的依据必然又是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看法。
时宜性蕴含着对报道时机进行选择的延缓度,也就是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报道的“时间间距”有一个界限,超过了这个度或这个界限,延缓式显态新闻时宜性不存在。
(3)知而不发,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虽然已掌握较大价值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把它发表出去,就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违背的后果。为此,新闻传播主体便把它压下不予以发表,是一种潜在新闻或隐态新闻。


第七章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新闻对抗:指新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矛盾,这种对抗性矛盾既存在于新闻观念之中,又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之中。
新闻关系就表现为“四角形态”,既由政府、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四方所组成。
一、政治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第一个正式表达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英国的约翰弥尔顿。
(1)强调议论和批评政府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
(2)提出“天赋人权”的民主假说;
(3)新闻自由必须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政治手段。
二、经济经济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广告是新闻传媒的血液
2、媒介就是经济
3、内部限制: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出版商或新闻业主强使报道新闻的自由服从其追逐金钱、惟利是图的需要。
4、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否定内部限制,新闻不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业性表现突出,“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现象。
三、道德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新闻道德义务就是个人对于自己的良心和公共利益负有义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中最终必然要产生出集体主义的新闻道德原则,并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与公众之间消除道德观念的分歧,建立新型的体现共同利益的新闻道德关系。

第八章 新闻党性

一、对新闻党性的历史认识
1、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
新闻党性,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和政党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新闻党性原则,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则。
2、第一次提出党性概念的是列宁。
(1)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阶级的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结果。
(2)重视党报在革命事业的作用。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3)还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容忍“无党性的写作者”存在。
3、毛泽东
(1)要求党报“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2)1942改进《解放日报》,要求“成为真正战斗的机关报”,增强党性、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改进。
(3)194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党性作了具体阐述。党性原则在党报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贯彻党的纲领路线,并且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和组织群众。
(4)1954年,邓拓作了《怎样改进报纸工作》,明确把党性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5)1989年,江泽明《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6)李瑞环,强调“增强新闻宣传党性”的重要性,并对党性原则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作新的说明。把党性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是对列宁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规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属性或本质,同时另一方面又以此为标志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划清了界线。
二、对新闻党性的具体辨析
李瑞环的党性的主要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1、在政治上必须坚定地、公开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要求所有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把自己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甘当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及时把党的政治观点传达给人民,另一方面又正确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呼声和要求。
A、无产阶级报刊从来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
B、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即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报刊从来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C、喉舌论:比喻意义上为形象表达党性的含义服务。在指出报纸等通讯工具本来就是一种宣传手段,起着喉舌作用;把报纸等通讯工具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看作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党性的鲜明的、形象的和科学的表达,表明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从来都是具体地、切实地体现在报纸等通讯工具的喉舌作用上。
2、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要求社会主义报刊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在组织上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三、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1、人民性:就是新闻传播者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反映他们的生活、利益和要求,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理想和愿望。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马克思。
2、李瑞环:党性和人民性两者统一。
统一的原因:无产阶级党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的基础上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决不是无产阶级的党性。在这一点上党性和人民性完全一致。
3、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原因:
(1)人民性逻辑起点的层次较之党性要低。
把党性规定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时,实际上把无产阶级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为了这一范畴的逻辑起点;而人民性的逻辑起点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闻的人民性的外延宽泛得多。
党指的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性是其本质属性。新闻党性自然也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而人民是一个变动着的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涵不同。人民常常是由不同阶级、阶层,但有着共同利益、意志和愿望的人组成。新闻的人民性,就是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愿望、思想和感情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
(3)重要性不如党性。
在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党性是其核心或灵魂。
4、结论
新闻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但是新闻党性并不来源于新闻的人民性,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们的主要内容不能相互包含或者相互含盖;说党性高于人民性,这种表述不准确,因为只有把二者放在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层级结构中去考察,这种表述才具有某种合理的因素。

第九章  新闻道德

一、新闻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1、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2、19世纪后期煽情主义新闻。
黄色新闻除了具有煽情主义新闻的表达方式和报道内容外,还有特殊的做法和描写重点:
(1) 对不重要的新闻加上刺激读者兴趣的黑色或红色大标题;
(2) 常用大多没有意义、有时是造假的照片;
(3) 虚构会见采访或一般新闻,使用招致误解的标题,报道假科学;
(4) 在星期日副刊上登载彩色漫画和肤浅报道;
(5) 对失势者或对受虐者的一般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
3、最早的资本主义新闻道德规范,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或20世纪初的美国。
1908年 威廉博士 《记者守则》
1923年 英国报纸编辑协会《报业信条》
1954年 国际记者联合会《计划则行为原则宣言》
1981年 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拟订《记者守则》
1991年 中华全国新闻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对上准则进行修订: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4、 新闻道德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与近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相一致的。
二、新闻自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1、新闻自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新闻自律是新闻道德规范产生之后合乎逻辑的结果。
2、内心信念是新闻自律的直接表现形式,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其间接表现形式。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心信念与良心有紧密联系,良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所负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新闻活动发生前,促使新闻传播者自觉审查自己的行为动机,要求这种行为动机必须符合新闻道德的准则,并且能够产生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好效果;
2、在新闻活动之中,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进程予以导引,使之始终被限定在新闻道德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3、在新闻活动完成后,督促新闻传播者自觉评价和判断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反省自己履行道德义务、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从而得初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3、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反映的是社会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公众意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声势,力量足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限制人们行为。间接地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社会舆论最终要诉之新闻传播者的主动与自觉才能发挥作用,主要借助于对新闻活动的道德评价而起到影响作用。主要依据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对新闻传播着的新闻规范表现在:
(1) 在新闻活动进行中,对新闻传播着行为的得当与否进行评论,从而促使新闻传播着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或非的判断。如果新闻传播着认为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舆论肯定性的道德评价,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下去,否则便及时作出调整。
(2) 新闻活动完成后,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结果进行道德评价,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论及新闻传播者的动机。当新闻传播者接受这种评价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反省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闻道德规范。
4、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
1916年 瑞典 “报业公正委员会”
5、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反映的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当一个新闻传播者自觉用社会公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也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的约束,反之,当他自觉遵守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时,也就意味着他主动地用社会公德在规范自己的行为。
传统习俗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公德对新闻传播者起规范作用的,说它是新闻自律的间接表现形式,其理由也是在于此。
6、新闻自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兼有意识形态和商业经营性质,它的全民公有性使之有可能摆脱金钱的束缚;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并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因此,每一位新闻传播者,只要有良心或是社会责任感,都会努力去实现新闻自律,而新闻自律也只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成为新闻活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内心信念”中理应包含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这就使他们能够把本职工作同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把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主动、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新闻行为与三种道德哲理
1、新闻行为:指的就是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2、道德哲理: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念。
3、境遇道德论:就是因特殊情况的需要或正当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则,因此,又叫境遇决定行动论。与绝对主义道德论相比,更强调新闻行为的结果,并且把这种结果作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出发点,包含某种辨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合理性。
4、绝对主义道德论:就是新闻传播者不可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则,即使特殊情况需要,有正当理由,也不可像境遇道德论那样放松对新闻的道德约束。新闻行为丝毫不能越出新闻道德规范。
5、反强制主义道德论,就是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则,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是随机的、自由自在的、不可预料的。追求的是所谓最高的道德目的,即自由地获取新闻、报道新闻、至于用什么手段去获取,报道的结果如何,新闻传播者应该承担什么社会义务,都不在考虑之列。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1
4楼
第五章  新闻客观性

一、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逻辑认识与新闻实践的矛盾。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二、对几种新闻客观性定义的评析
1、新闻客观性与客观报道不同。
客观报道是一种新闻形式。表明的是新闻传播者不偏不倚、公正平衡的言行表现。
新闻客观性是运用这种新闻形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指导原则。表明的是新闻的一种本质属性或规律
三、正确理解新闻呢客观性
1、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这种客观事实必须经传播而变为新闻事实之后,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要、并在受众的评价中体现出一定的新闻价值来。新闻实践既离不开新闻实践者,又离不开传播和接受对象。
新闻实践者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和接受对象分别为客观事实和新闻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传播者和受众是新闻实践的主体,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的客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新闻事实是一种观念之物,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当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时,作为客体的新闻事实成了他的实践对象。受众是把新闻事实客观化为现实之物才予以接受的。因此,从受众角度说,新闻事实就是现实中的那件正在发生着的客观事实,它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一致的。
新闻事实成了新闻传播内容的实际承担者。虽然它是一种观念之物,但是它作为传播者的实践结果和受众的实践对象,既是新闻客观性的体现者,又是新闻主观性的体现者。也就是说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直接体现着新闻客观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着的为我目的则包含新闻主观性。
新闻事实是集新闻客观性和主观性于一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通过新闻事实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而体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在解释新闻客观性时,应当把新闻事实置于中心地位加以考察。
2、新闻客观性,就是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第一句表明新闻客观性来源于客观事实并作为新闻事实的属性而存在,又说明它是在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避免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于客观事实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第二句表明主体并不能随意改变新闻事实的客观本质,新闻主观性始终为新闻客观性所规范和制约,避免了西方新闻学者那种仅仅把新闻客观性归结于新闻传播者“客观态度”的主观主义倾向。
对于新闻主观性,新闻理论界更多的是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去加以认识的,即新闻主观性与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相等同。
从新闻传播者的具体思维活动的层次来理解时,由新闻事实所暗示出的思想、观点和意图,只能说是新闻传播者的思想倾向,这就是新闻倾向性。

第六章  新闻时效性

一、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时间性
1、新闻时间性只表明一种延续过程;
新闻时间性指的就是新闻主体从发现客观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或者说是从新闻事实的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
其一,从新闻主体的角度立论:
发现                转化               传播                接受
客观事实           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

                   延续过程                          受众反映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其二,从新闻客体的角度立论:
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               新闻               社会
产    生         出   现               形成               影响

                  延续过程                         社会效果
                (体现时间性)                     (体现时效性)
                   (“因”)                          (“果”)
2、新闻时效性表明这种延续过程所产生的社会反响。
所谓新闻时效性:指的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从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起到把它转化为新闻事实并予以传播为止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或长或短,导致新闻接受主体作出不同的反映。或者说是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新闻事实的出现并最终形成新闻为止这一延续过程所需时间或长或短,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效果。
3、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新闻三个概念比较
客观事实只有经过新闻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改造并成为报道对象(或内容)时才能成为新闻事实,
而新闻事实只有经过传播并且成为新闻接受主体(受众)所以接受时才能成为新闻;
新闻以客观事实为本体、并且是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某种阶段性的流动过程。
(1) 尽可能缩短从发现客观事实到把它变成新闻事实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迅速发现报道对象(新闻鼻、新闻眼)及及时撰写新闻内容。
(2) 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转化到传播的时间。“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到明天就成为旧闻了”。
二、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新性
1、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性。
时间性显示着从客观事实的发生到新闻的形成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它只是从外在形式上体现着新闻的特性;而时新性固然与这一过程所延续的时间有关,却更多显示新闻事实自身的新鲜特性,主要是新闻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
2、新闻时新性从两个方面表现。
(1)从新闻客体来说,新闻事实新鲜、独特,是时新性的重要含义之一。
判断一件新闻事实是否新鲜、独特,主要看它是不是新的事物、是否蕴涵着某种新意,或者说它是不是人们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2)从新闻主体来说,仅仅因为新闻事实具有新鲜性,还不能完全保证新闻时新性得以实现,还必须尽快把它传播出去。
“抢新闻”即抢独家新闻之意,也就是抢先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又抢先把它播发出去。
3、独家新闻: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才是独家新闻。
(1)时间差独家新闻:抢先或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2)非时间差独家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
4、新闻时新性和时效性的存在前提,包括新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三、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宜性
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或者说为了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时机性、“抓火候“。
2、时宜性与时间性对立统一
(1)时间性强调从客观事实产生起到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止,这一连续运动过程的时间间距应尽可能缩短。
(2)统一:若在最短时间间距内传播新闻事实,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那么二者统一;
对立:假若在最短时间间距播发新闻事实会误导受众、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缓播新闻事实,压至时机成熟时再播发或者干脆不发,与及时播发矛盾。
缓播是通过减弱时间性而求得时宜性,从而达到二者统一;
不发则是化显态新闻为隐态新闻,使时宜性与时间性都归于潜在,二者之间也就无所谓对立与否。
3、时宜性与时新性
统一:表明时宜性与否的是新闻效果,是受众反应;而正面的新闻效果或受众反应的产生则与新闻事实新鲜、独特关联紧密。
对立:时新性还包括及时播发新闻事实,也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尽可能缩短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播发的时间间距。这对于时宜性来说出现变数。如果这种“时间间距”愈短愈能产生好的社会效应,那么二者达到一致。如果时宜性要求“时间间距”延长,乃至于使之趋于无限,那么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二者统一的途径是以时宜性去消融时新性。
4、时宜性与时间性或时新性对立统一基于新闻的社会效果。
(1)新闻时效性确实应当包括时宜性、时间性、时新性,而三者中以时宜性占更大的比重。
(2)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和形成将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在现阶段,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仍然是主要的。因为新闻传播主体分属不同种族、国家和阶级,他们对新闻的社会效果的看法必然相左乃至对立。
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国有企业,人民利益是判断新闻社会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准。
(3) 认为新闻时宜性“不是争取最佳社会效果的必要条件”的看法,不成立。
5、时宜性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
(1)知而急发,新闻报道的时机借“急发”而体现,由此而产生的新闻样式则为“瞬态新闻”。 “瞬态新闻”就是于快速传播中所产生的新闻,多与战争、灾害等反常事件有关。
(2)知而缓发,也就是在时机还不成熟时,新闻事实暂不播发,而是缓至时机成熟才予以发表,称为是“延缓式显态新闻”,时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较之瞬态新闻,延缓式显态新闻的时效性更鲜明体现传播主体的主观性。因为在新闻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选择报道时机的过程,而选择报道时机的依据必然又是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看法。
时宜性蕴含着对报道时机进行选择的延缓度,也就是新闻事实从产生到报道的“时间间距”有一个界限,超过了这个度或这个界限,延缓式显态新闻时宜性不存在。
(3)知而不发,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虽然已掌握较大价值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把它发表出去,就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违背的后果。为此,新闻传播主体便把它压下不予以发表,是一种潜在新闻或隐态新闻。


第七章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新闻对抗:指新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矛盾,这种对抗性矛盾既存在于新闻观念之中,又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之中。
新闻关系就表现为“四角形态”,既由政府、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四方所组成。
一、政治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第一个正式表达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英国的约翰弥尔顿。
(1)强调议论和批评政府的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
(2)提出“天赋人权”的民主假说;
(3)新闻自由必须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政治手段。
二、经济经济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广告是新闻传媒的血液
2、媒介就是经济
3、内部限制: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出版商或新闻业主强使报道新闻的自由服从其追逐金钱、惟利是图的需要。
4、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否定内部限制,新闻不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业性表现突出,“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现象。
三、道德视野中的新闻自由
1、《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新闻道德义务就是个人对于自己的良心和公共利益负有义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中最终必然要产生出集体主义的新闻道德原则,并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与公众之间消除道德观念的分歧,建立新型的体现共同利益的新闻道德关系。

第八章 新闻党性

一、对新闻党性的历史认识
1、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
新闻党性,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和政党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新闻党性原则,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则。
2、第一次提出党性概念的是列宁。
(1)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阶级的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结果。
(2)重视党报在革命事业的作用。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3)还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容忍“无党性的写作者”存在。
3、毛泽东
(1)要求党报“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2)1942改进《解放日报》,要求“成为真正战斗的机关报”,增强党性、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改进。
(3)194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党性作了具体阐述。党性原则在党报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贯彻党的纲领路线,并且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和组织群众。
(4)1954年,邓拓作了《怎样改进报纸工作》,明确把党性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5)1989年,江泽明《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6)李瑞环,强调“增强新闻宣传党性”的重要性,并对党性原则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作新的说明。把党性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是对列宁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规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属性或本质,同时另一方面又以此为标志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划清了界线。
二、对新闻党性的具体辨析
李瑞环的党性的主要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1、在政治上必须坚定地、公开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要求所有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把自己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甘当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及时把党的政治观点传达给人民,另一方面又正确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呼声和要求。
A、无产阶级报刊从来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
B、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即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报刊从来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C、喉舌论:比喻意义上为形象表达党性的含义服务。在指出报纸等通讯工具本来就是一种宣传手段,起着喉舌作用;把报纸等通讯工具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看作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党性的鲜明的、形象的和科学的表达,表明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从来都是具体地、切实地体现在报纸等通讯工具的喉舌作用上。
2、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要求社会主义报刊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在组织上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三、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1、人民性:就是新闻传播者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反映他们的生活、利益和要求,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理想和愿望。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马克思。
2、李瑞环:党性和人民性两者统一。
统一的原因:无产阶级党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的基础上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决不是无产阶级的党性。在这一点上党性和人民性完全一致。
3、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原因:
(1)人民性逻辑起点的层次较之党性要低。
把党性规定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时,实际上把无产阶级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为了这一范畴的逻辑起点;而人民性的逻辑起点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闻的人民性的外延宽泛得多。
党指的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性是其本质属性。新闻党性自然也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而人民是一个变动着的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涵不同。人民常常是由不同阶级、阶层,但有着共同利益、意志和愿望的人组成。新闻的人民性,就是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愿望、思想和感情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表现。
(3)重要性不如党性。
在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党性是其核心或灵魂。
4、结论
新闻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但是新闻党性并不来源于新闻的人民性,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们的主要内容不能相互包含或者相互含盖;说党性高于人民性,这种表述不准确,因为只有把二者放在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层级结构中去考察,这种表述才具有某种合理的因素。

第九章  新闻道德

一、新闻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1、新闻道德: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2、19世纪后期煽情主义新闻。
黄色新闻除了具有煽情主义新闻的表达方式和报道内容外,还有特殊的做法和描写重点:
(1) 对不重要的新闻加上刺激读者兴趣的黑色或红色大标题;
(2) 常用大多没有意义、有时是造假的照片;
(3) 虚构会见采访或一般新闻,使用招致误解的标题,报道假科学;
(4) 在星期日副刊上登载彩色漫画和肤浅报道;
(5) 对失势者或对受虐者的一般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
3、最早的资本主义新闻道德规范,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或20世纪初的美国。
1908年 威廉博士 《记者守则》
1923年 英国报纸编辑协会《报业信条》
1954年 国际记者联合会《计划则行为原则宣言》
1981年 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拟订《记者守则》
1991年 中华全国新闻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对上准则进行修订: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4、 新闻道德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与近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相一致的。
二、新闻自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1、新闻自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新闻自律是新闻道德规范产生之后合乎逻辑的结果。
2、内心信念是新闻自律的直接表现形式,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其间接表现形式。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心信念与良心有紧密联系,良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所负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新闻活动发生前,促使新闻传播者自觉审查自己的行为动机,要求这种行为动机必须符合新闻道德的准则,并且能够产生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好效果;
2、在新闻活动之中,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进程予以导引,使之始终被限定在新闻道德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3、在新闻活动完成后,督促新闻传播者自觉评价和判断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反省自己履行道德义务、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从而得初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3、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反映的是社会的集合意识和整体知觉。公众意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声势,力量足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限制人们行为。间接地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社会舆论最终要诉之新闻传播者的主动与自觉才能发挥作用,主要借助于对新闻活动的道德评价而起到影响作用。主要依据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对新闻传播着的新闻规范表现在:
(1) 在新闻活动进行中,对新闻传播着行为的得当与否进行评论,从而促使新闻传播着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或非的判断。如果新闻传播着认为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舆论肯定性的道德评价,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下去,否则便及时作出调整。
(2) 新闻活动完成后,对新闻传播者的行为结果进行道德评价,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论及新闻传播者的动机。当新闻传播者接受这种评价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反省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闻道德规范。
4、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
1916年 瑞典 “报业公正委员会”
5、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反映的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当一个新闻传播者自觉用社会公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也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的约束,反之,当他自觉遵守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习俗时,也就意味着他主动地用社会公德在规范自己的行为。
传统习俗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公德对新闻传播者起规范作用的,说它是新闻自律的间接表现形式,其理由也是在于此。
6、新闻自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兼有意识形态和商业经营性质,它的全民公有性使之有可能摆脱金钱的束缚;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并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因此,每一位新闻传播者,只要有良心或是社会责任感,都会努力去实现新闻自律,而新闻自律也只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成为新闻活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内心信念”中理应包含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这就使他们能够把本职工作同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把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主动、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新闻行为与三种道德哲理
1、新闻行为:指的就是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2、道德哲理: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念。
3、境遇道德论:就是因特殊情况的需要或正当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则,因此,又叫境遇决定行动论。与绝对主义道德论相比,更强调新闻行为的结果,并且把这种结果作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出发点,包含某种辨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合理性。
4、绝对主义道德论:就是新闻传播者不可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则,即使特殊情况需要,有正当理由,也不可像境遇道德论那样放松对新闻的道德约束。新闻行为丝毫不能越出新闻道德规范。
5、反强制主义道德论,就是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则,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是随机的、自由自在的、不可预料的。追求的是所谓最高的道德目的,即自由地获取新闻、报道新闻、至于用什么手段去获取,报道的结果如何,新闻传播者应该承担什么社会义务,都不在考虑之列。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2
5楼
第十章 新闻舆论

一、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
舆论主体(外在要素)、舆论对象(外在要素)和意见(内在要素)
1、舆论主体:指的是社会舆论的承担者,称之为舆论群体或公众。是由那些相互传播信息、彼此交换看法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为共同思想、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共同意见联系在一起的一类人。
特定的社会群体:指自发形成一致意向的无组织的公众,自觉表达共同呼声的、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2、舆论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巨大震荡的社会事件,这种事件必然是与舆论主体的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或者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或者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舆论主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种事件上,并且积极评说、议论、充分表达意见。这种事件必然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总是以激烈变动的形态去展示正反对立的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
意见
3、意见,指的是舆论主体的共同看法,是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最明显的特点是“公论”而不是“私见”,是普遍性意见,而不是个别性意见。意见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作出的真理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以观点、态度和要求的形式出现时,其间就包含着舆论主体和舆论对象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意见是观念之物,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又体现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三者关系
舆论主体包括并主要体现为新闻传播主体,舆论对象就是新闻事实,意见则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新闻传播则包括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舆论的传播方式。
闻舆论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传播新闻事实去表明某种倾向性观点,而这种观点必然也是公众的意见,另一种则是通过新闻评论直接代表公众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共同看法。
5、社会舆论: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则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
二、新闻舆论的特性
1、隐蔽性
公开性与隐蔽性辨证统一。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含蓄地表达公众意见,就成了新闻舆论的主要传播方式。
2、自为性
社会舆论的自为性:指新闻舆论把不确定的、无序的、无目的的因素排除在外,而表现出一种确定的、有序的、目的明确的特点。自为性显现在形态理论化上。
自为性相对于社会舆论的自在性而言的,它的存在也是以社会舆论的自在性为前提的。
社会舆论的自在性:指公众中虽然存在着大致相同的稳定观念,但舆论还没有显现。这种潜在舆论,只是公众中的每一个舆论个体在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和情感支配下,自发地附和众人的观点,盲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闻舆论是一种显现这的舆论,是理智的产物,可看做是对社会舆论自在性的消除或改造。这种消除或改造是否能保证它所代表的公众共同意见具有真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传播者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报道手段。
伴随新闻舆论的自为性还有新闻传播者的自觉性和新闻于捆的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指新闻舆论能够对新闻事实的趋向作出理论上的推测,或者说,它通过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现状的说明,预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或结局。不仅表现在新闻分析或预测性新闻中,在深度报道中也表现突出。
3、强制性
当新闻舆论一旦形成,却又具备了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以此去规范舆论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当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具有相对性,人们在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时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新闻舆论的约束,法律的强制性具有绝对性,人们只能根据法律规范去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
新闻的价值性判断:就是指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与自己的价值关系所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或是或非、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判断。新闻舆论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性判断的结果。
4、道德标准与新闻舆论的关系
道德标准指导着新闻舆论,规范着舆论行为;新闻舆论从理论上维护着道德标准,舆论行为在实践中遵守着道德标准。这么一来,新闻舆论便可以借助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言行。
三、新闻舆论的功能
1、两点说明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角度而言,新闻舆论是以双重反映者的面目出现的:新闻舆论作为特殊的精神意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的反映;既然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当然也不能例外。
(2)新闻媒介是新闻舆论的载体。
2、反映功能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事件时,它直接地表现为新闻传播者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集中代表了公众的看法,这时,新闻传播者是以公众意见的代表者身份出现的。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舆论时,它不过是新闻传播者对公众的共同看法的转述或复制,新闻传播者主要是以公众意见的转述者身份出现。
传播新闻舆论的行为或方式是一样的,或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间接表达公众意见,或运用新闻评论去直接表达公众意见。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并不就是起着传声筒的作用,其中必然存在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这点来说,所谓客观公正的新闻舆论是没有的。
3、引导功能,建立在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反映的基础上。
引导功能说到底是新闻传播者以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意见为核心去聚集公众的意见。在聚集过程中,一方面对自己的意见相近的观点进行修正,使之与自己的意见完全一致;一方面对那些不同的看法进行引导,使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统一起来。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确定社会舆论的主要关注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热点或焦点,
所谓社会热点或焦点:就是与大多数人有切身利害关系,因而为他们所共同关心和急于了解的社会事件或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组织社会舆论,即把分散的但与新闻传播者看法相近的见解融会一体,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随后通过新闻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使之最终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用以扩大自己的波及面和加强自己的影响力的主要新闻传播方式之一是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就是通过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且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新闻宣传虽然离不开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但它与新闻报道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目的;后者的主要目的是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事,前者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以理劝服受众。新闻宣传更多的是运用新闻评论去进行解释。在选准了主要的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后,新闻传播者若能较好地进行新闻宣传,那么他所持有的观点一旦能为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所接受,就会形成新闻舆论。而新闻舆论又借助于新闻宣传去劝服更大范围的人们端正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放弃自己的看法,赞同新闻传播者的意见,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连续报道也是新闻舆论在组织社会舆论时所惯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连续报道,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凡是热会热点或焦点,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当它处于萌生状态时,“新闻眼”特别敏锐的新闻传播者便能预测到它的发展趋向,于是首次予以报道,以引发社会舆论;当社会热点或焦点处于发展和形成过程时,新闻传播者追踪其最新时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新闻报道“通过反复出现提高效果”,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催眠作用。
4、控制功能
由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决定的。这种强制力量来源于道德力量,而道德的基点是物质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反映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受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支配。
新闻舆论要真正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又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控制方式,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制造当天的舆论,并且每天向着一个方式影响人们,最后制造出以个拟态环境,使人们根据这一拟态环境去确定自己的意向和行为时,把新闻传播者的意见视为自己的意见。
拟态环境,又叫舆论的模拟环境,李普曼,人们根据自己从报纸上所知而在头脑众设想出的影像,人们大多把这种虚假的环境当作真实的环境去看待,并依此表达对使的认识或意见,这种拟态环境,显然是舆论制造出来的。

第十一章  新闻信息

一、新闻信息的本质规定
哲学本体论要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原或本性,即它的存在依据。
1、信息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
信息就是反映于意识中的运动着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或者说是意识对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的反映。
信息在进入新闻传播之前,本身就依附于物质实体即客观事实并非作为客观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而存在;当它进入新闻传播后,虽然经主观化而变成了新闻信息,但新闻信息只能作为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而出现并搭载新闻事实而传播,它同其本源即客观信息一样没有独立存在的品格。
在新闻传播中,仅仅就内容而言,新闻事实是信息的载体;仅就形式而言,文字、声像等符号则是新闻事实的载体。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新闻信息并不就是新闻事实,而是传播主体的主观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的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以新闻主观倾向性去解释新闻信息,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存在片面性。
原因:首先,新闻信息终归是一种信息,必然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即从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作出的那种本质规定。
其次,由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把它当作信息看待亦无妨,但不能把它当作新闻信息的主体看待。
因此,把新闻信息理解成新闻的主观倾向性,其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新闻信息所具有的信息的一般特性和它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特性。
2、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就是通过新闻传播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所作出的定义。
反映意在确认新闻信息的意识性,指明它是一种观念信息;
在反映之前有通过新闻传播之说,则是明确把这种观念信息定位于新闻领域之内,并且暗示出只有新闻事实得以传播,它才能得以传递。
二、新闻信息的特征
1、新颖性:“当天的新闻是金子,隔天的新闻是银子”
新闻欲:指的就是受众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即感觉器官依据新颖性标准去接收新闻信息的欲求。
新颖性从本质方面规定着新闻时效性。要求新闻媒介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新颖程度不受损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新闻欲求。否则,新闻变成旧闻,新闻信息存在价值消失。
新颖性意味着不可重复性,每个新闻信息单元都只能一次性由此达彼的传递。“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只有24小时生命”“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准确性
主要表现在新闻信息复制其原型即客观信息时,与之同构、同质、同量。
同构: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组织结构上相对应。
同质:指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与客观信息作为客观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也是相对的。
同量: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单位信息量上相等同。
准确性与真实性、客观性紧密相联,如实展现或展示是新闻信息真实性之所本,而新闻信息真实性常常又成为其准确反映的基础或前提。
新闻信息的客观性:指新闻信息作为一种主观化的客观之物,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因新闻主体的参与而改变其客观性的特性。或者,新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始终以其本来面目去显示自己的存在。
3、层次性
(1)新闻信息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原因一方面客观事实的运动或变化是在彼此的联系中进行的,本质也是在联系中规定的,导致每个客观事实都具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乃至多级本质,运动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分层次的。当传播主体去采集和传播新闻事实时,其多层的心理活动都会在新闻信息上留下特又的标志,受众也会在心理活动规律的支配下分层次地去接收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化的主观之物,其层次性深刻地体现着新闻主体的心理特点。
(2)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外在层次,即表层信息,第二个是内在层次,即深层信息。
所谓表层信息,就是运动着的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也就是它的特征或差异性,常常通过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具体地表现出来。
所谓深层信息,是新闻信息背后的新闻信息,常常以事理或情意的抽象形式出现。
无论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新闻信息,都只能以新闻事实为载体,都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存在。
表层新闻信息告知是什么,即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是什么?
深层新闻信息告知“怎么办”或“为什么”,即新闻事实为什么具有这种特征或差异性?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它?在告知的内容上,它们有一层递进关系。
4、公开性
一是从新闻信息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密级区分,它在告知受众时,理应无保留而言。另一个是从新闻信息的传递对象来说不受任何限制,它面向所有的受众,它可以为任何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说,任何新闻信息都可以传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三、新闻信息的度量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概率,就是表示随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频发程度大小的一个量。
1、信息量=减少的不定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合理之处在于:新颖和出人意外正是新闻的特征,只有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小、频发程度低的新闻事实,才具有较多较大的新闻信息量。当突发性事件构成重大新闻时,其信息量比普通事件的新闻信息量大得多。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概率成反比。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意外性和新颖性成反比。
作品信息量=新闻信息/信息符号……
实践证明,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去容纳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就能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
2、先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事先了解到关于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程度(即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先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之中的。
后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后所了解的关于新闻事实的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后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中的。
这两种不定度都指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不定度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只有受众实得了的新闻信息量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而实得的新闻信息量就等于先验信息量与后验信息量之差。
3、一则新闻包含两个或多个新闻事实:只需先计算每一个新闻事实所传达出的新闻信息量,然后再把所有的新闻信息量加起来,就可得出这则新闻所传递的总的新闻信息量了。
4、信息域,指一系列信息的逐渐集合,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各信息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第十二章  新闻可读性

一、对新闻可读性研究的历史认识
1、新闻可读性: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利阅读的那种特性。
(1)冈宁公式
着眼于语言对内容的表达,认为可读性主要表现在新闻传递符号(尤其是文字符号)的应用上;
语言简短、通俗明了,有人情味;
引进数学方法,使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2)弗莱西公式:把语言符号的真实性与传播力放在突出地位
语言符号的真实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表达新闻内容过程中的“特定与具体”的程度。
真实性
传播力
字的平均长度
句的平均长度
含人情味词的百分比
含人情味句的百分比
德尔与崔尔公司
2、美联社根据弗莱西公式编辑手册关于语法和用词的是条规定
(1)用短字,不用长字;
(2)说话具体,不抽象;
(3)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4)避免盛气凌人;
(5)不用那些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无助于发展新闻主题的词和短语;
(6)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该有一个实体动词,这个动词应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
(7)通常的规则是尽可能用及物动词,主动语态;
(8)小心使用形容词,避免冷僻字。
(9)写短句,不写长句;
(10)少用复合句,因为从句和修饰成分让句子读起来不连贯。
3、对10条规定和弗莱西公式的评价
从新闻实践来说,对提高新闻可读性有积极意义,但意义有限。
(1) 弗莱西公式本身过于刻板、机械,存在很大局限。着眼于新闻的语言形式,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量化文字符号,并以此去说明可读性,把形式与内容、文字符号与其所表述的新闻事实剥离开来,结果导致把新闻语言的易受性等同于可读性,不顾新闻内容的可达性,导致可读性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使新闻的这一条活泼规律具体化为并无广泛意义的僵硬方法。理论的概括性在实用主义支配下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新闻可读性的本质意义得不到正确说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2) 以美国英语为基础,使用范围狭窄。
二、新闻可读性是对“阻抗”的消除
传播学中,“阻抗”是指“减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含义相似性的干扰因素”。
新闻理论中,“阻抗”就是阻碍新闻主体和新闻接受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新闻事实上取得一致性意见的干扰因素。
可读性就是对阻抗的消除。
1、主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之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即二者在记忆痕结构上的不一致,具体表现形式多样。
反馈实质上的新闻接受主体向新闻传播主体的反向传播,通常几乎与传播同时产生,尤其在电子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反馈的作用在于使新闻传播主体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或内容,以便获得新闻接受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同。于是,新闻传播实际上一种双向传播,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在变动互换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由新闻事实的传播而引起的矛盾,也逐渐消失。
2、客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载体成为了阻碍新闻事实顺利传播的干扰因素。
新闻载体包括各种传播工具,又指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符号,二者密不可分。
三、对新闻可读性内涵的现实把握
1、新闻语言的易受性
(1)具体表现在简明扼要上。
“文约而事丰”。即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是所有文章的语言简要的标志,新闻作用更不例外。
具有易受性的原因是符合新闻接受主体在快速阅读时的视觉感知的生理特性。
(2)还表现在具体形象上。
①具体形象的新闻语言可以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可以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这正是新闻特性之所在;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正是新闻接受主体易于接受新闻内容的生理依据。
具体形象的语言去表现新闻事实,能让人产生较强的现场感,新闻接受主体正是在这种直观感觉中不自觉得认同并接受了新闻事实。
②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表现新闻事实时,会使新闻接受主体能在另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去获得新的感受,从而达到交流思想感情或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
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形象的现场式报道,新闻接受主体在确认自主意识受到尊重的同时,认同心理便会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在理解新闻事实方面作出与新闻传播主体相似的反应。
2、新闻内容的可达性
体现在智力与感情的传达上。
趣味性是新闻具有情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当我们确认新闻内容的可达性需借助于新闻趣味性而体现出来时,则理应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把高尚的情感和益智的知识,作为新闻趣味性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
情感的双重参与就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既作出特殊的情感反应,又作出共同的情感反应。

第十三章  新闻价值

一、对几种新闻价值观点的质疑
1、事实要素论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多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功能论
新闻价值是新闻影响读者并通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有用性。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客观事实,是本体论观点,事实要素论是其代表;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新闻自身,是认识论观点,新闻功能论是其代表。
3、主客关系论
新闻价值是凝结在新闻中能反映现实并满足受众需要的劳动。
4、受众反应论
新闻价值是事实以新闻形态作用于受众得以实现的,是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反应及其潜在意义的总和。
5、 新闻标准论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立论。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新闻价值也是关系范畴,鲜明地体现新闻的主体与新闻的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尤其鲜明体现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
新闻价值的二重结构,指的是新闻价值是由“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所构成。
从选择客观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到把它变易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从新闻事实的传播到受众的接受是新闻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对前面质疑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
1、新闻价值固然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所包含的那种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实为属性),但是这些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却应当是新闻价值的构成部分。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并从新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去理解其本质。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就意味着对其本质的理解作出了某种限定。
3、新闻传播者与客观事实之间、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都有价值关系,而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分别是两种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当我们说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承担者时,实际上主要指显现价值是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承担者。应当主要从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中去寻求新闻价值的本质。
新闻价值关系得以确立实现得力于受众的肯定性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受众根据需要对新闻事实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进行价值判断。形象点说就是新闻主体给新闻客体烙上需要印记的同时去催生新闻价值。
4、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既表现为新闻评价,又表现为新闻认识,而新闻评价与新闻认识是有区别的。
新闻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新闻认识则不然,它是一种真理性判断。
5、新闻价值就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立论角度放在受众主体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上,并对受众的能动作用给予充分注意。
三、新闻价值的特性
1、社会性
(1)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构成价值关系的新闻主体和客体都是一种社会存在。
(2)新闻价值关系包含主体与客体的因素,由主客体双方构成,这种价值关系最终建立却是新闻主体的社会实践的结果。
(3)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就是新闻主体的需要和新闻客体满足其需要的关系。
2、新闻价值有变易性。
新闻价值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从新闻主体来说,新闻主体本身就是多层次的集合体,每一层次的新闻需求不同;即使一个层次的,也因所属阶级、民族、不同国家而有差别。甚至同一群体,也有变化。
(2)从新闻客体来说,客观事实本身就在多种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多种本质。
(3)最根本的原因,新闻主体和客体都处于变动中。
在变易性的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新闻价值于变中有不变的一面。
主要是因为作为人,新闻主体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生存需要,使它们在一定历史时空中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采用一致的评价角度和方式。新闻事实也能在一定条件下以相对稳定的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去满足一定新闻主体的需要。
3、情感性
新闻主体常常要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反映新闻的价值关系,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就是一种情感化的需要,贯穿新闻活动的始终,并深深影响新闻价值关系的建立和新闻价值的实现。
(1) 新闻欲望是新闻主体需要表现为价值心理的第一种形态,它直接地表达着新闻主体对新闻信息的渴求。
(2) 新闻兴趣,归根结底产生于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中间经过了新闻欲望的过渡,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新闻欲望的沉淀或深化。
四、新闻价值的类型
新闻价值的类别,就是新闻价值表现形态的类别。
1、分类
(1)、从受众的角度,分为实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2)、从新闻对社会所起作用的角度,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3)、从哲学分类,分为真、善、美
2、分类前提
(1)新闻价值不是物质价值,而是精神价值。新闻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精神现象,新闻客体满足的是主体的精神需要。
(2)当我们把新闻价值看作是价值关系的体现者时,就把它与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区别开来了。在新闻价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因为正是有了受众主体的评价,新闻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分类角度最终应放在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上,应当根据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的内容去区分新闻价值的类型。
3、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知需要、社会伦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从这三种需要出发考察主客体价值关系,分为新闻认识价值、新闻道德价值和新闻审美价值。
(1)新闻认识价值,指的是新闻客体以其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去满足新闻受众主体的求知需要时所能实现的价值。在本质上就等于真。或者说,当真理作为受众求知需要的对象出现时,其认识价值就是真,可以理解为真这种精神在新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新闻道德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存在方式或社会行为合乎某种道德标准,体现了社会的伦理关系,满足了新闻受众的社会伦理需要。
(3)新闻审美价值,就是新闻客体在本质上作为人的力量和智慧的确证时,又以其固有的属性满足了新闻受众主体的美感需要。

第十四章  受众期待

一、受众期待的心理内容
1、受众期待就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2、受众动机就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3、新闻欲既是受众求知心理的一种直接表现,同时理当也间接反映认知需要。受众期待并不等同于新闻欲,作为要素之一构成新闻欲。
二、受众期待的类型
1、受众认知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认知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向指向的。当受众认知预成结构一旦产生,就会对新闻媒介、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某种动机,采取某种相应的选择性态度。凡是适合自己的认知预成结构的,就予以接受,否则变加以排斥。
李普曼“刻版成见”认为因时间和空间所限,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外部的一切事物,而只能把他人的报道内容和我们的想象综合起来,以形成自己的意见。刻版成见就是公众的意见,是存在于人们头脑种的图画,也是人们认识外部事物的参考标准。
2、受众认知期待的核心或基点是“新闻定位”观念。
“新闻定位”观念就是对新闻的认同观念,也就是受众依次认知预成结构,把新闻当作“新闻”去接受。
显要性是指新闻人物的名望或地位显要。“名人出新闻”、“人物的名望往往增加一件事情的新闻价值”。
3、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之所指,主要是新闻及传播者和新闻媒介,那么受众情感期待的情感之所指,则主要是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
受众情感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情感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的。包含情感模式或情感预成结构。这种情感预成结构理当是受众认知预知结构的伴随者。
新闻道德感,从新闻传播者来说,是反映他们自身在遵循这套行为准则或规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从新闻受众来说,则是他们在肯定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合乎这套准则或规范的同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
三、受众期待的二重性
1、受众期待的二重性就是指受众期待如同其他新闻理论范畴一样,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并且由此构成内在矛盾。
2、二重性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
(1)表现为受众认知预成结构的可容性与排斥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受众在接受与拒受新闻事实时所产生的矛盾。
(2)由新闻实践对“新闻定位”观念的肯定或否定,导致顺向认知期待与逆向认知期待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所谓顺向认知期待,就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在本质上与受众的“新闻定位”观念相符,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指向,就表现为“新闻定位”观念的指向。

附录一  客观报道
客观性或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一种本质或规律;而客观报道则是一种新闻形式或新闻文体。
一、客观报道方法
1、事实与观点分开;
2、报道新闻不带任何感情;
3、力求公正平衡,使被报道的双方都有机会使用向受众提供充分信息的方式进行答复。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不偏不倚、公正平衡、报道事实而不公开发表意见。
二、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又称客观新闻或纯客观报道,就是根据客观性原则或运用客观报道方法去传播新闻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三、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在法国被称为大报道,在英美被称为大标题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向。
样式
1、观察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
3、平面组合式报道;
4、主体纵深式报道(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5、回顾式、复回式报道;
6、进行式连续性报道;
7、述评式报道;
8、探险式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印象性报道)
9、专题探讨性报道;
10、专题调查式报道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2
6楼
第十章 新闻舆论

一、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
舆论主体(外在要素)、舆论对象(外在要素)和意见(内在要素)
1、舆论主体:指的是社会舆论的承担者,称之为舆论群体或公众。是由那些相互传播信息、彼此交换看法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为共同思想、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共同意见联系在一起的一类人。
特定的社会群体:指自发形成一致意向的无组织的公众,自觉表达共同呼声的、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2、舆论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巨大震荡的社会事件,这种事件必然是与舆论主体的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或者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或者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舆论主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种事件上,并且积极评说、议论、充分表达意见。这种事件必然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总是以激烈变动的形态去展示正反对立的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
意见
3、意见,指的是舆论主体的共同看法,是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最明显的特点是“公论”而不是“私见”,是普遍性意见,而不是个别性意见。意见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作出的真理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以观点、态度和要求的形式出现时,其间就包含着舆论主体和舆论对象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意见是观念之物,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又体现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三者关系
舆论主体包括并主要体现为新闻传播主体,舆论对象就是新闻事实,意见则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新闻传播则包括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舆论的传播方式。
闻舆论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传播新闻事实去表明某种倾向性观点,而这种观点必然也是公众的意见,另一种则是通过新闻评论直接代表公众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共同看法。
5、社会舆论: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则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
二、新闻舆论的特性
1、隐蔽性
公开性与隐蔽性辨证统一。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含蓄地表达公众意见,就成了新闻舆论的主要传播方式。
2、自为性
社会舆论的自为性:指新闻舆论把不确定的、无序的、无目的的因素排除在外,而表现出一种确定的、有序的、目的明确的特点。自为性显现在形态理论化上。
自为性相对于社会舆论的自在性而言的,它的存在也是以社会舆论的自在性为前提的。
社会舆论的自在性:指公众中虽然存在着大致相同的稳定观念,但舆论还没有显现。这种潜在舆论,只是公众中的每一个舆论个体在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和情感支配下,自发地附和众人的观点,盲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闻舆论是一种显现这的舆论,是理智的产物,可看做是对社会舆论自在性的消除或改造。这种消除或改造是否能保证它所代表的公众共同意见具有真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传播者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报道手段。
伴随新闻舆论的自为性还有新闻传播者的自觉性和新闻于捆的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指新闻舆论能够对新闻事实的趋向作出理论上的推测,或者说,它通过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现状的说明,预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或结局。不仅表现在新闻分析或预测性新闻中,在深度报道中也表现突出。
3、强制性
当新闻舆论一旦形成,却又具备了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以此去规范舆论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当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具有相对性,人们在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时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新闻舆论的约束,法律的强制性具有绝对性,人们只能根据法律规范去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
新闻的价值性判断:就是指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与自己的价值关系所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或是或非、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判断。新闻舆论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性判断的结果。
4、道德标准与新闻舆论的关系
道德标准指导着新闻舆论,规范着舆论行为;新闻舆论从理论上维护着道德标准,舆论行为在实践中遵守着道德标准。这么一来,新闻舆论便可以借助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言行。
三、新闻舆论的功能
1、两点说明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角度而言,新闻舆论是以双重反映者的面目出现的:新闻舆论作为特殊的精神意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的反映;既然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当然也不能例外。
(2)新闻媒介是新闻舆论的载体。
2、反映功能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事件时,它直接地表现为新闻传播者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集中代表了公众的看法,这时,新闻传播者是以公众意见的代表者身份出现的。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舆论时,它不过是新闻传播者对公众的共同看法的转述或复制,新闻传播者主要是以公众意见的转述者身份出现。
传播新闻舆论的行为或方式是一样的,或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间接表达公众意见,或运用新闻评论去直接表达公众意见。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并不就是起着传声筒的作用,其中必然存在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这点来说,所谓客观公正的新闻舆论是没有的。
3、引导功能,建立在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反映的基础上。
引导功能说到底是新闻传播者以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意见为核心去聚集公众的意见。在聚集过程中,一方面对自己的意见相近的观点进行修正,使之与自己的意见完全一致;一方面对那些不同的看法进行引导,使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统一起来。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确定社会舆论的主要关注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热点或焦点,
所谓社会热点或焦点:就是与大多数人有切身利害关系,因而为他们所共同关心和急于了解的社会事件或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组织社会舆论,即把分散的但与新闻传播者看法相近的见解融会一体,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随后通过新闻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使之最终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用以扩大自己的波及面和加强自己的影响力的主要新闻传播方式之一是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就是通过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且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新闻宣传虽然离不开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但它与新闻报道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目的;后者的主要目的是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事,前者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以理劝服受众。新闻宣传更多的是运用新闻评论去进行解释。在选准了主要的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后,新闻传播者若能较好地进行新闻宣传,那么他所持有的观点一旦能为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所接受,就会形成新闻舆论。而新闻舆论又借助于新闻宣传去劝服更大范围的人们端正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放弃自己的看法,赞同新闻传播者的意见,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连续报道也是新闻舆论在组织社会舆论时所惯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连续报道,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凡是热会热点或焦点,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当它处于萌生状态时,“新闻眼”特别敏锐的新闻传播者便能预测到它的发展趋向,于是首次予以报道,以引发社会舆论;当社会热点或焦点处于发展和形成过程时,新闻传播者追踪其最新时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新闻报道“通过反复出现提高效果”,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催眠作用。
4、控制功能
由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决定的。这种强制力量来源于道德力量,而道德的基点是物质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反映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受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支配。
新闻舆论要真正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又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控制方式,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制造当天的舆论,并且每天向着一个方式影响人们,最后制造出以个拟态环境,使人们根据这一拟态环境去确定自己的意向和行为时,把新闻传播者的意见视为自己的意见。
拟态环境,又叫舆论的模拟环境,李普曼,人们根据自己从报纸上所知而在头脑众设想出的影像,人们大多把这种虚假的环境当作真实的环境去看待,并依此表达对使的认识或意见,这种拟态环境,显然是舆论制造出来的。

第十一章  新闻信息

一、新闻信息的本质规定
哲学本体论要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原或本性,即它的存在依据。
1、信息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
信息就是反映于意识中的运动着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或者说是意识对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的反映。
信息在进入新闻传播之前,本身就依附于物质实体即客观事实并非作为客观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而存在;当它进入新闻传播后,虽然经主观化而变成了新闻信息,但新闻信息只能作为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而出现并搭载新闻事实而传播,它同其本源即客观信息一样没有独立存在的品格。
在新闻传播中,仅仅就内容而言,新闻事实是信息的载体;仅就形式而言,文字、声像等符号则是新闻事实的载体。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新闻信息并不就是新闻事实,而是传播主体的主观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的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以新闻主观倾向性去解释新闻信息,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存在片面性。
原因:首先,新闻信息终归是一种信息,必然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即从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作出的那种本质规定。
其次,由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把它当作信息看待亦无妨,但不能把它当作新闻信息的主体看待。
因此,把新闻信息理解成新闻的主观倾向性,其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新闻信息所具有的信息的一般特性和它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特性。
2、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就是通过新闻传播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所作出的定义。
反映意在确认新闻信息的意识性,指明它是一种观念信息;
在反映之前有通过新闻传播之说,则是明确把这种观念信息定位于新闻领域之内,并且暗示出只有新闻事实得以传播,它才能得以传递。
二、新闻信息的特征
1、新颖性:“当天的新闻是金子,隔天的新闻是银子”
新闻欲:指的就是受众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即感觉器官依据新颖性标准去接收新闻信息的欲求。
新颖性从本质方面规定着新闻时效性。要求新闻媒介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新颖程度不受损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新闻欲求。否则,新闻变成旧闻,新闻信息存在价值消失。
新颖性意味着不可重复性,每个新闻信息单元都只能一次性由此达彼的传递。“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只有24小时生命”“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准确性
主要表现在新闻信息复制其原型即客观信息时,与之同构、同质、同量。
同构: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组织结构上相对应。
同质:指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与客观信息作为客观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也是相对的。
同量: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单位信息量上相等同。
准确性与真实性、客观性紧密相联,如实展现或展示是新闻信息真实性之所本,而新闻信息真实性常常又成为其准确反映的基础或前提。
新闻信息的客观性:指新闻信息作为一种主观化的客观之物,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因新闻主体的参与而改变其客观性的特性。或者,新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始终以其本来面目去显示自己的存在。
3、层次性
(1)新闻信息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原因一方面客观事实的运动或变化是在彼此的联系中进行的,本质也是在联系中规定的,导致每个客观事实都具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乃至多级本质,运动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分层次的。当传播主体去采集和传播新闻事实时,其多层的心理活动都会在新闻信息上留下特又的标志,受众也会在心理活动规律的支配下分层次地去接收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化的主观之物,其层次性深刻地体现着新闻主体的心理特点。
(2)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外在层次,即表层信息,第二个是内在层次,即深层信息。
所谓表层信息,就是运动着的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也就是它的特征或差异性,常常通过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具体地表现出来。
所谓深层信息,是新闻信息背后的新闻信息,常常以事理或情意的抽象形式出现。
无论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新闻信息,都只能以新闻事实为载体,都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存在。
表层新闻信息告知是什么,即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是什么?
深层新闻信息告知“怎么办”或“为什么”,即新闻事实为什么具有这种特征或差异性?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它?在告知的内容上,它们有一层递进关系。
4、公开性
一是从新闻信息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密级区分,它在告知受众时,理应无保留而言。另一个是从新闻信息的传递对象来说不受任何限制,它面向所有的受众,它可以为任何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说,任何新闻信息都可以传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三、新闻信息的度量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概率,就是表示随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频发程度大小的一个量。
1、信息量=减少的不定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合理之处在于:新颖和出人意外正是新闻的特征,只有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小、频发程度低的新闻事实,才具有较多较大的新闻信息量。当突发性事件构成重大新闻时,其信息量比普通事件的新闻信息量大得多。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概率成反比。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意外性和新颖性成反比。
作品信息量=新闻信息/信息符号……
实践证明,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去容纳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就能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
2、先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事先了解到关于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程度(即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先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之中的。
后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后所了解的关于新闻事实的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后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中的。
这两种不定度都指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不定度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只有受众实得了的新闻信息量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而实得的新闻信息量就等于先验信息量与后验信息量之差。
3、一则新闻包含两个或多个新闻事实:只需先计算每一个新闻事实所传达出的新闻信息量,然后再把所有的新闻信息量加起来,就可得出这则新闻所传递的总的新闻信息量了。
4、信息域,指一系列信息的逐渐集合,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各信息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第十二章  新闻可读性

一、对新闻可读性研究的历史认识
1、新闻可读性: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利阅读的那种特性。
(1)冈宁公式
着眼于语言对内容的表达,认为可读性主要表现在新闻传递符号(尤其是文字符号)的应用上;
语言简短、通俗明了,有人情味;
引进数学方法,使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2)弗莱西公式:把语言符号的真实性与传播力放在突出地位
语言符号的真实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表达新闻内容过程中的“特定与具体”的程度。
真实性
传播力
字的平均长度
句的平均长度
含人情味词的百分比
含人情味句的百分比
德尔与崔尔公司
2、美联社根据弗莱西公式编辑手册关于语法和用词的是条规定
(1)用短字,不用长字;
(2)说话具体,不抽象;
(3)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4)避免盛气凌人;
(5)不用那些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无助于发展新闻主题的词和短语;
(6)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该有一个实体动词,这个动词应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
(7)通常的规则是尽可能用及物动词,主动语态;
(8)小心使用形容词,避免冷僻字。
(9)写短句,不写长句;
(10)少用复合句,因为从句和修饰成分让句子读起来不连贯。
3、对10条规定和弗莱西公式的评价
从新闻实践来说,对提高新闻可读性有积极意义,但意义有限。
(1) 弗莱西公式本身过于刻板、机械,存在很大局限。着眼于新闻的语言形式,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量化文字符号,并以此去说明可读性,把形式与内容、文字符号与其所表述的新闻事实剥离开来,结果导致把新闻语言的易受性等同于可读性,不顾新闻内容的可达性,导致可读性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使新闻的这一条活泼规律具体化为并无广泛意义的僵硬方法。理论的概括性在实用主义支配下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新闻可读性的本质意义得不到正确说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2) 以美国英语为基础,使用范围狭窄。
二、新闻可读性是对“阻抗”的消除
传播学中,“阻抗”是指“减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含义相似性的干扰因素”。
新闻理论中,“阻抗”就是阻碍新闻主体和新闻接受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新闻事实上取得一致性意见的干扰因素。
可读性就是对阻抗的消除。
1、主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之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即二者在记忆痕结构上的不一致,具体表现形式多样。
反馈实质上的新闻接受主体向新闻传播主体的反向传播,通常几乎与传播同时产生,尤其在电子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反馈的作用在于使新闻传播主体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或内容,以便获得新闻接受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同。于是,新闻传播实际上一种双向传播,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在变动互换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由新闻事实的传播而引起的矛盾,也逐渐消失。
2、客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载体成为了阻碍新闻事实顺利传播的干扰因素。
新闻载体包括各种传播工具,又指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符号,二者密不可分。
三、对新闻可读性内涵的现实把握
1、新闻语言的易受性
(1)具体表现在简明扼要上。
“文约而事丰”。即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是所有文章的语言简要的标志,新闻作用更不例外。
具有易受性的原因是符合新闻接受主体在快速阅读时的视觉感知的生理特性。
(2)还表现在具体形象上。
①具体形象的新闻语言可以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可以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这正是新闻特性之所在;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正是新闻接受主体易于接受新闻内容的生理依据。
具体形象的语言去表现新闻事实,能让人产生较强的现场感,新闻接受主体正是在这种直观感觉中不自觉得认同并接受了新闻事实。
②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表现新闻事实时,会使新闻接受主体能在另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去获得新的感受,从而达到交流思想感情或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
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形象的现场式报道,新闻接受主体在确认自主意识受到尊重的同时,认同心理便会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在理解新闻事实方面作出与新闻传播主体相似的反应。
2、新闻内容的可达性
体现在智力与感情的传达上。
趣味性是新闻具有情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当我们确认新闻内容的可达性需借助于新闻趣味性而体现出来时,则理应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把高尚的情感和益智的知识,作为新闻趣味性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
情感的双重参与就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既作出特殊的情感反应,又作出共同的情感反应。

第十三章  新闻价值

一、对几种新闻价值观点的质疑
1、事实要素论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多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功能论
新闻价值是新闻影响读者并通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有用性。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客观事实,是本体论观点,事实要素论是其代表;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新闻自身,是认识论观点,新闻功能论是其代表。
3、主客关系论
新闻价值是凝结在新闻中能反映现实并满足受众需要的劳动。
4、受众反应论
新闻价值是事实以新闻形态作用于受众得以实现的,是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反应及其潜在意义的总和。
5、 新闻标准论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立论。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新闻价值也是关系范畴,鲜明地体现新闻的主体与新闻的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尤其鲜明体现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
新闻价值的二重结构,指的是新闻价值是由“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所构成。
从选择客观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到把它变易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从新闻事实的传播到受众的接受是新闻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对前面质疑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
1、新闻价值固然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所包含的那种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实为属性),但是这些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却应当是新闻价值的构成部分。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并从新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去理解其本质。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就意味着对其本质的理解作出了某种限定。
3、新闻传播者与客观事实之间、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都有价值关系,而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分别是两种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当我们说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承担者时,实际上主要指显现价值是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承担者。应当主要从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中去寻求新闻价值的本质。
新闻价值关系得以确立实现得力于受众的肯定性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受众根据需要对新闻事实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进行价值判断。形象点说就是新闻主体给新闻客体烙上需要印记的同时去催生新闻价值。
4、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既表现为新闻评价,又表现为新闻认识,而新闻评价与新闻认识是有区别的。
新闻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新闻认识则不然,它是一种真理性判断。
5、新闻价值就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立论角度放在受众主体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上,并对受众的能动作用给予充分注意。
三、新闻价值的特性
1、社会性
(1)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构成价值关系的新闻主体和客体都是一种社会存在。
(2)新闻价值关系包含主体与客体的因素,由主客体双方构成,这种价值关系最终建立却是新闻主体的社会实践的结果。
(3)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就是新闻主体的需要和新闻客体满足其需要的关系。
2、新闻价值有变易性。
新闻价值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从新闻主体来说,新闻主体本身就是多层次的集合体,每一层次的新闻需求不同;即使一个层次的,也因所属阶级、民族、不同国家而有差别。甚至同一群体,也有变化。
(2)从新闻客体来说,客观事实本身就在多种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多种本质。
(3)最根本的原因,新闻主体和客体都处于变动中。
在变易性的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新闻价值于变中有不变的一面。
主要是因为作为人,新闻主体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生存需要,使它们在一定历史时空中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采用一致的评价角度和方式。新闻事实也能在一定条件下以相对稳定的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去满足一定新闻主体的需要。
3、情感性
新闻主体常常要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反映新闻的价值关系,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就是一种情感化的需要,贯穿新闻活动的始终,并深深影响新闻价值关系的建立和新闻价值的实现。
(1) 新闻欲望是新闻主体需要表现为价值心理的第一种形态,它直接地表达着新闻主体对新闻信息的渴求。
(2) 新闻兴趣,归根结底产生于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中间经过了新闻欲望的过渡,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新闻欲望的沉淀或深化。
四、新闻价值的类型
新闻价值的类别,就是新闻价值表现形态的类别。
1、分类
(1)、从受众的角度,分为实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2)、从新闻对社会所起作用的角度,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3)、从哲学分类,分为真、善、美
2、分类前提
(1)新闻价值不是物质价值,而是精神价值。新闻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精神现象,新闻客体满足的是主体的精神需要。
(2)当我们把新闻价值看作是价值关系的体现者时,就把它与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区别开来了。在新闻价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因为正是有了受众主体的评价,新闻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分类角度最终应放在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上,应当根据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的内容去区分新闻价值的类型。
3、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知需要、社会伦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从这三种需要出发考察主客体价值关系,分为新闻认识价值、新闻道德价值和新闻审美价值。
(1)新闻认识价值,指的是新闻客体以其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去满足新闻受众主体的求知需要时所能实现的价值。在本质上就等于真。或者说,当真理作为受众求知需要的对象出现时,其认识价值就是真,可以理解为真这种精神在新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新闻道德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存在方式或社会行为合乎某种道德标准,体现了社会的伦理关系,满足了新闻受众的社会伦理需要。
(3)新闻审美价值,就是新闻客体在本质上作为人的力量和智慧的确证时,又以其固有的属性满足了新闻受众主体的美感需要。

第十四章  受众期待

一、受众期待的心理内容
1、受众期待就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2、受众动机就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3、新闻欲既是受众求知心理的一种直接表现,同时理当也间接反映认知需要。受众期待并不等同于新闻欲,作为要素之一构成新闻欲。
二、受众期待的类型
1、受众认知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认知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向指向的。当受众认知预成结构一旦产生,就会对新闻媒介、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某种动机,采取某种相应的选择性态度。凡是适合自己的认知预成结构的,就予以接受,否则变加以排斥。
李普曼“刻版成见”认为因时间和空间所限,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外部的一切事物,而只能把他人的报道内容和我们的想象综合起来,以形成自己的意见。刻版成见就是公众的意见,是存在于人们头脑种的图画,也是人们认识外部事物的参考标准。
2、受众认知期待的核心或基点是“新闻定位”观念。
“新闻定位”观念就是对新闻的认同观念,也就是受众依次认知预成结构,把新闻当作“新闻”去接受。
显要性是指新闻人物的名望或地位显要。“名人出新闻”、“人物的名望往往增加一件事情的新闻价值”。
3、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之所指,主要是新闻及传播者和新闻媒介,那么受众情感期待的情感之所指,则主要是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
受众情感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情感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的。包含情感模式或情感预成结构。这种情感预成结构理当是受众认知预知结构的伴随者。
新闻道德感,从新闻传播者来说,是反映他们自身在遵循这套行为准则或规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从新闻受众来说,则是他们在肯定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合乎这套准则或规范的同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
三、受众期待的二重性
1、受众期待的二重性就是指受众期待如同其他新闻理论范畴一样,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并且由此构成内在矛盾。
2、二重性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
(1)表现为受众认知预成结构的可容性与排斥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受众在接受与拒受新闻事实时所产生的矛盾。
(2)由新闻实践对“新闻定位”观念的肯定或否定,导致顺向认知期待与逆向认知期待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所谓顺向认知期待,就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在本质上与受众的“新闻定位”观念相符,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指向,就表现为“新闻定位”观念的指向。

附录一  客观报道
客观性或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一种本质或规律;而客观报道则是一种新闻形式或新闻文体。
一、客观报道方法
1、事实与观点分开;
2、报道新闻不带任何感情;
3、力求公正平衡,使被报道的双方都有机会使用向受众提供充分信息的方式进行答复。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不偏不倚、公正平衡、报道事实而不公开发表意见。
二、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又称客观新闻或纯客观报道,就是根据客观性原则或运用客观报道方法去传播新闻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三、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在法国被称为大报道,在英美被称为大标题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向。
样式
1、观察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
3、平面组合式报道;
4、主体纵深式报道(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5、回顾式、复回式报道;
6、进行式连续性报道;
7、述评式报道;
8、探险式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印象性报道)
9、专题探讨性报道;
10、专题调查式报道

分享到:
jevin
  • 积分:780
  • 注册于:2010-08-09
发表于 2010-08-11 12:52
7楼
第十章 新闻舆论

一、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
舆论主体(外在要素)、舆论对象(外在要素)和意见(内在要素)
1、舆论主体:指的是社会舆论的承担者,称之为舆论群体或公众。是由那些相互传播信息、彼此交换看法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为共同思想、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共同意见联系在一起的一类人。
特定的社会群体:指自发形成一致意向的无组织的公众,自觉表达共同呼声的、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2、舆论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巨大震荡的社会事件,这种事件必然是与舆论主体的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或者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或者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舆论主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种事件上,并且积极评说、议论、充分表达意见。这种事件必然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总是以激烈变动的形态去展示正反对立的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
意见
3、意见,指的是舆论主体的共同看法,是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最明显的特点是“公论”而不是“私见”,是普遍性意见,而不是个别性意见。意见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作出的真理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以观点、态度和要求的形式出现时,其间就包含着舆论主体和舆论对象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意见是观念之物,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又体现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三者关系
舆论主体包括并主要体现为新闻传播主体,舆论对象就是新闻事实,意见则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新闻传播则包括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舆论的传播方式。
闻舆论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传播新闻事实去表明某种倾向性观点,而这种观点必然也是公众的意见,另一种则是通过新闻评论直接代表公众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共同看法。
5、社会舆论: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则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
二、新闻舆论的特性
1、隐蔽性
公开性与隐蔽性辨证统一。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含蓄地表达公众意见,就成了新闻舆论的主要传播方式。
2、自为性
社会舆论的自为性:指新闻舆论把不确定的、无序的、无目的的因素排除在外,而表现出一种确定的、有序的、目的明确的特点。自为性显现在形态理论化上。
自为性相对于社会舆论的自在性而言的,它的存在也是以社会舆论的自在性为前提的。
社会舆论的自在性:指公众中虽然存在着大致相同的稳定观念,但舆论还没有显现。这种潜在舆论,只是公众中的每一个舆论个体在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和情感支配下,自发地附和众人的观点,盲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闻舆论是一种显现这的舆论,是理智的产物,可看做是对社会舆论自在性的消除或改造。这种消除或改造是否能保证它所代表的公众共同意见具有真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传播者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报道手段。
伴随新闻舆论的自为性还有新闻传播者的自觉性和新闻于捆的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指新闻舆论能够对新闻事实的趋向作出理论上的推测,或者说,它通过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现状的说明,预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或结局。不仅表现在新闻分析或预测性新闻中,在深度报道中也表现突出。
3、强制性
当新闻舆论一旦形成,却又具备了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以此去规范舆论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当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具有相对性,人们在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时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新闻舆论的约束,法律的强制性具有绝对性,人们只能根据法律规范去确定自己的行为趋向。
新闻的价值性判断:就是指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与自己的价值关系所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或是或非、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判断。新闻舆论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舆论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性判断的结果。
4、道德标准与新闻舆论的关系
道德标准指导着新闻舆论,规范着舆论行为;新闻舆论从理论上维护着道德标准,舆论行为在实践中遵守着道德标准。这么一来,新闻舆论便可以借助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言行。
三、新闻舆论的功能
1、两点说明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角度而言,新闻舆论是以双重反映者的面目出现的:新闻舆论作为特殊的精神意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的反映;既然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当然也不能例外。
(2)新闻媒介是新闻舆论的载体。
2、反映功能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事件时,它直接地表现为新闻传播者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集中代表了公众的看法,这时,新闻传播者是以公众意见的代表者身份出现的。
当新闻舆论反映社会舆论时,它不过是新闻传播者对公众的共同看法的转述或复制,新闻传播者主要是以公众意见的转述者身份出现。
传播新闻舆论的行为或方式是一样的,或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去间接表达公众意见,或运用新闻评论去直接表达公众意见。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并不就是起着传声筒的作用,其中必然存在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这点来说,所谓客观公正的新闻舆论是没有的。
3、引导功能,建立在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反映的基础上。
引导功能说到底是新闻传播者以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意见为核心去聚集公众的意见。在聚集过程中,一方面对自己的意见相近的观点进行修正,使之与自己的意见完全一致;一方面对那些不同的看法进行引导,使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统一起来。
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确定社会舆论的主要关注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热点或焦点,
所谓社会热点或焦点:就是与大多数人有切身利害关系,因而为他们所共同关心和急于了解的社会事件或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组织社会舆论,即把分散的但与新闻传播者看法相近的见解融会一体,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随后通过新闻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使之最终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用以扩大自己的波及面和加强自己的影响力的主要新闻传播方式之一是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就是通过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且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新闻宣传虽然离不开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但它与新闻报道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目的;后者的主要目的是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事,前者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以理劝服受众。新闻宣传更多的是运用新闻评论去进行解释。在选准了主要的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后,新闻传播者若能较好地进行新闻宣传,那么他所持有的观点一旦能为特定范围内的多数人所接受,就会形成新闻舆论。而新闻舆论又借助于新闻宣传去劝服更大范围的人们端正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评价,放弃自己的看法,赞同新闻传播者的意见,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连续报道也是新闻舆论在组织社会舆论时所惯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连续报道,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凡是热会热点或焦点,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当它处于萌生状态时,“新闻眼”特别敏锐的新闻传播者便能预测到它的发展趋向,于是首次予以报道,以引发社会舆论;当社会热点或焦点处于发展和形成过程时,新闻传播者追踪其最新时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新闻报道“通过反复出现提高效果”,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催眠作用。
4、控制功能
由新闻舆论的强制性决定的。这种强制力量来源于道德力量,而道德的基点是物质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反映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任何新闻舆论都受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支配。
新闻舆论要真正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又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控制方式,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制造当天的舆论,并且每天向着一个方式影响人们,最后制造出以个拟态环境,使人们根据这一拟态环境去确定自己的意向和行为时,把新闻传播者的意见视为自己的意见。
拟态环境,又叫舆论的模拟环境,李普曼,人们根据自己从报纸上所知而在头脑众设想出的影像,人们大多把这种虚假的环境当作真实的环境去看待,并依此表达对使的认识或意见,这种拟态环境,显然是舆论制造出来的。

第十一章  新闻信息

一、新闻信息的本质规定
哲学本体论要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原或本性,即它的存在依据。
1、信息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
信息就是反映于意识中的运动着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或者说是意识对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的反映。
信息在进入新闻传播之前,本身就依附于物质实体即客观事实并非作为客观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而存在;当它进入新闻传播后,虽然经主观化而变成了新闻信息,但新闻信息只能作为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而出现并搭载新闻事实而传播,它同其本源即客观信息一样没有独立存在的品格。
在新闻传播中,仅仅就内容而言,新闻事实是信息的载体;仅就形式而言,文字、声像等符号则是新闻事实的载体。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新闻信息并不就是新闻事实,而是传播主体的主观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的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以新闻主观倾向性去解释新闻信息,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存在片面性。
原因:首先,新闻信息终归是一种信息,必然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即从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作出的那种本质规定。
其次,由新闻所传达或显示出某种道理、情感或某种意象,把它当作信息看待亦无妨,但不能把它当作新闻信息的主体看待。
因此,把新闻信息理解成新闻的主观倾向性,其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新闻信息所具有的信息的一般特性和它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特性。
2、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就是通过新闻传播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所作出的定义。
反映意在确认新闻信息的意识性,指明它是一种观念信息;
在反映之前有通过新闻传播之说,则是明确把这种观念信息定位于新闻领域之内,并且暗示出只有新闻事实得以传播,它才能得以传递。
二、新闻信息的特征
1、新颖性:“当天的新闻是金子,隔天的新闻是银子”
新闻欲:指的就是受众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即感觉器官依据新颖性标准去接收新闻信息的欲求。
新颖性从本质方面规定着新闻时效性。要求新闻媒介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新颖程度不受损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新闻欲求。否则,新闻变成旧闻,新闻信息存在价值消失。
新颖性意味着不可重复性,每个新闻信息单元都只能一次性由此达彼的传递。“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只有24小时生命”“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准确性
主要表现在新闻信息复制其原型即客观信息时,与之同构、同质、同量。
同构: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组织结构上相对应。
同质:指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与客观信息作为客观事实多样性的表征,也是相对的。
同量:指新闻信息与客观信息在单位信息量上相等同。
准确性与真实性、客观性紧密相联,如实展现或展示是新闻信息真实性之所本,而新闻信息真实性常常又成为其准确反映的基础或前提。
新闻信息的客观性:指新闻信息作为一种主观化的客观之物,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因新闻主体的参与而改变其客观性的特性。或者,新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始终以其本来面目去显示自己的存在。
3、层次性
(1)新闻信息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原因一方面客观事实的运动或变化是在彼此的联系中进行的,本质也是在联系中规定的,导致每个客观事实都具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乃至多级本质,运动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分层次的。当传播主体去采集和传播新闻事实时,其多层的心理活动都会在新闻信息上留下特又的标志,受众也会在心理活动规律的支配下分层次地去接收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化的主观之物,其层次性深刻地体现着新闻主体的心理特点。
(2)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外在层次,即表层信息,第二个是内在层次,即深层信息。
所谓表层信息,就是运动着的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也就是它的特征或差异性,常常通过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具体地表现出来。
所谓深层信息,是新闻信息背后的新闻信息,常常以事理或情意的抽象形式出现。
无论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新闻信息,都只能以新闻事实为载体,都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存在。
表层新闻信息告知是什么,即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是什么?
深层新闻信息告知“怎么办”或“为什么”,即新闻事实为什么具有这种特征或差异性?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它?在告知的内容上,它们有一层递进关系。
4、公开性
一是从新闻信息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密级区分,它在告知受众时,理应无保留而言。另一个是从新闻信息的传递对象来说不受任何限制,它面向所有的受众,它可以为任何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说,任何新闻信息都可以传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三、新闻信息的度量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概率,就是表示随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频发程度大小的一个量。
1、信息量=减少的不定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合理之处在于:新颖和出人意外正是新闻的特征,只有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小、频发程度低的新闻事实,才具有较多较大的新闻信息量。当突发性事件构成重大新闻时,其信息量比普通事件的新闻信息量大得多。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概率成反比。
新闻信息量与新闻事实的意外性和新颖性成反比。
作品信息量=新闻信息/信息符号……
实践证明,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去容纳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就能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
2、先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事先了解到关于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程度(即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先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之中的。
后验新闻信息,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后所了解的关于新闻事实的不定度,这种不定度是后验的客观存在于受众头脑中的。
这两种不定度都指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不定度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只有受众实得了的新闻信息量才是消除了的不定度,而实得的新闻信息量就等于先验信息量与后验信息量之差。
3、一则新闻包含两个或多个新闻事实:只需先计算每一个新闻事实所传达出的新闻信息量,然后再把所有的新闻信息量加起来,就可得出这则新闻所传递的总的新闻信息量了。
4、信息域,指一系列信息的逐渐集合,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各信息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第十二章  新闻可读性

一、对新闻可读性研究的历史认识
1、新闻可读性: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利阅读的那种特性。
(1)冈宁公式
着眼于语言对内容的表达,认为可读性主要表现在新闻传递符号(尤其是文字符号)的应用上;
语言简短、通俗明了,有人情味;
引进数学方法,使定性的东西定量化。
(2)弗莱西公式:把语言符号的真实性与传播力放在突出地位
语言符号的真实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表达新闻内容过程中的“特定与具体”的程度。
真实性
传播力
字的平均长度
句的平均长度
含人情味词的百分比
含人情味句的百分比
德尔与崔尔公司
2、美联社根据弗莱西公式编辑手册关于语法和用词的是条规定
(1)用短字,不用长字;
(2)说话具体,不抽象;
(3)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4)避免盛气凌人;
(5)不用那些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无助于发展新闻主题的词和短语;
(6)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该有一个实体动词,这个动词应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
(7)通常的规则是尽可能用及物动词,主动语态;
(8)小心使用形容词,避免冷僻字。
(9)写短句,不写长句;
(10)少用复合句,因为从句和修饰成分让句子读起来不连贯。
3、对10条规定和弗莱西公式的评价
从新闻实践来说,对提高新闻可读性有积极意义,但意义有限。
(1) 弗莱西公式本身过于刻板、机械,存在很大局限。着眼于新闻的语言形式,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量化文字符号,并以此去说明可读性,把形式与内容、文字符号与其所表述的新闻事实剥离开来,结果导致把新闻语言的易受性等同于可读性,不顾新闻内容的可达性,导致可读性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使新闻的这一条活泼规律具体化为并无广泛意义的僵硬方法。理论的概括性在实用主义支配下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新闻可读性的本质意义得不到正确说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2) 以美国英语为基础,使用范围狭窄。
二、新闻可读性是对“阻抗”的消除
传播学中,“阻抗”是指“减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含义相似性的干扰因素”。
新闻理论中,“阻抗”就是阻碍新闻主体和新闻接受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新闻事实上取得一致性意见的干扰因素。
可读性就是对阻抗的消除。
1、主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之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即二者在记忆痕结构上的不一致,具体表现形式多样。
反馈实质上的新闻接受主体向新闻传播主体的反向传播,通常几乎与传播同时产生,尤其在电子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反馈的作用在于使新闻传播主体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或内容,以便获得新闻接受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同。于是,新闻传播实际上一种双向传播,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在变动互换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由新闻事实的传播而引起的矛盾,也逐渐消失。
2、客观性阻抗在本质上是指新闻载体成为了阻碍新闻事实顺利传播的干扰因素。
新闻载体包括各种传播工具,又指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符号,二者密不可分。
三、对新闻可读性内涵的现实把握
1、新闻语言的易受性
(1)具体表现在简明扼要上。
“文约而事丰”。即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是所有文章的语言简要的标志,新闻作用更不例外。
具有易受性的原因是符合新闻接受主体在快速阅读时的视觉感知的生理特性。
(2)还表现在具体形象上。
①具体形象的新闻语言可以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可以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展现新闻事实的现在时态,这正是新闻特性之所在;对新闻接受主体的感官产生感染力,正是新闻接受主体易于接受新闻内容的生理依据。
具体形象的语言去表现新闻事实,能让人产生较强的现场感,新闻接受主体正是在这种直观感觉中不自觉得认同并接受了新闻事实。
②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表现新闻事实时,会使新闻接受主体能在另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去获得新的感受,从而达到交流思想感情或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
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形象的现场式报道,新闻接受主体在确认自主意识受到尊重的同时,认同心理便会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在理解新闻事实方面作出与新闻传播主体相似的反应。
2、新闻内容的可达性
体现在智力与感情的传达上。
趣味性是新闻具有情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当我们确认新闻内容的可达性需借助于新闻趣味性而体现出来时,则理应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把高尚的情感和益智的知识,作为新闻趣味性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
情感的双重参与就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既作出特殊的情感反应,又作出共同的情感反应。

第十三章  新闻价值

一、对几种新闻价值观点的质疑
1、事实要素论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多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功能论
新闻价值是新闻影响读者并通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有用性。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客观事实,是本体论观点,事实要素论是其代表;
把新闻价值归属于新闻自身,是认识论观点,新闻功能论是其代表。
3、主客关系论
新闻价值是凝结在新闻中能反映现实并满足受众需要的劳动。
4、受众反应论
新闻价值是事实以新闻形态作用于受众得以实现的,是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反应及其潜在意义的总和。
5、 新闻标准论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立论。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新闻价值也是关系范畴,鲜明地体现新闻的主体与新闻的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尤其鲜明体现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
新闻价值的二重结构,指的是新闻价值是由“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所构成。
从选择客观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到把它变易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从新闻事实的传播到受众的接受是新闻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对前面质疑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
1、新闻价值固然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所包含的那种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实为属性),但是这些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却应当是新闻价值的构成部分。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并从新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去理解其本质。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把新闻价值视为关系范畴,就意味着对其本质的理解作出了某种限定。
3、新闻传播者与客观事实之间、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都有价值关系,而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分别是两种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当我们说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承担者时,实际上主要指显现价值是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承担者。应当主要从新闻受众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中去寻求新闻价值的本质。
新闻价值关系得以确立实现得力于受众的肯定性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受众根据需要对新闻事实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进行价值判断。形象点说就是新闻主体给新闻客体烙上需要印记的同时去催生新闻价值。
4、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既表现为新闻评价,又表现为新闻认识,而新闻评价与新闻认识是有区别的。
新闻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新闻认识则不然,它是一种真理性判断。
5、新闻价值就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立论角度放在受众主体与新闻事实的价值关系上,并对受众的能动作用给予充分注意。
三、新闻价值的特性
1、社会性
(1)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构成价值关系的新闻主体和客体都是一种社会存在。
(2)新闻价值关系包含主体与客体的因素,由主客体双方构成,这种价值关系最终建立却是新闻主体的社会实践的结果。
(3)新闻价值体现着的价值关系,就是新闻主体的需要和新闻客体满足其需要的关系。
2、新闻价值有变易性。
新闻价值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从新闻主体来说,新闻主体本身就是多层次的集合体,每一层次的新闻需求不同;即使一个层次的,也因所属阶级、民族、不同国家而有差别。甚至同一群体,也有变化。
(2)从新闻客体来说,客观事实本身就在多种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多种本质。
(3)最根本的原因,新闻主体和客体都处于变动中。
在变易性的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新闻价值于变中有不变的一面。
主要是因为作为人,新闻主体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生存需要,使它们在一定历史时空中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采用一致的评价角度和方式。新闻事实也能在一定条件下以相对稳定的素质或属性的功能去满足一定新闻主体的需要。
3、情感性
新闻主体常常要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反映新闻的价值关系,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就是一种情感化的需要,贯穿新闻活动的始终,并深深影响新闻价值关系的建立和新闻价值的实现。
(1) 新闻欲望是新闻主体需要表现为价值心理的第一种形态,它直接地表达着新闻主体对新闻信息的渴求。
(2) 新闻兴趣,归根结底产生于新闻主体对新闻客体的需要,中间经过了新闻欲望的过渡,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新闻欲望的沉淀或深化。
四、新闻价值的类型
新闻价值的类别,就是新闻价值表现形态的类别。
1、分类
(1)、从受众的角度,分为实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2)、从新闻对社会所起作用的角度,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3)、从哲学分类,分为真、善、美
2、分类前提
(1)新闻价值不是物质价值,而是精神价值。新闻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精神现象,新闻客体满足的是主体的精神需要。
(2)当我们把新闻价值看作是价值关系的体现者时,就把它与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区别开来了。在新闻价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因为正是有了受众主体的评价,新闻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分类角度最终应放在受众主体的精神需要上,应当根据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的内容去区分新闻价值的类型。
3、新闻受众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知需要、社会伦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从这三种需要出发考察主客体价值关系,分为新闻认识价值、新闻道德价值和新闻审美价值。
(1)新闻认识价值,指的是新闻客体以其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去满足新闻受众主体的求知需要时所能实现的价值。在本质上就等于真。或者说,当真理作为受众求知需要的对象出现时,其认识价值就是真,可以理解为真这种精神在新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新闻道德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存在方式或社会行为合乎某种道德标准,体现了社会的伦理关系,满足了新闻受众的社会伦理需要。
(3)新闻审美价值,就是新闻客体在本质上作为人的力量和智慧的确证时,又以其固有的属性满足了新闻受众主体的美感需要。

第十四章  受众期待

一、受众期待的心理内容
1、受众期待就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2、受众动机就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3、新闻欲既是受众求知心理的一种直接表现,同时理当也间接反映认知需要。受众期待并不等同于新闻欲,作为要素之一构成新闻欲。
二、受众期待的类型
1、受众认知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认知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向指向的。当受众认知预成结构一旦产生,就会对新闻媒介、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某种动机,采取某种相应的选择性态度。凡是适合自己的认知预成结构的,就予以接受,否则变加以排斥。
李普曼“刻版成见”认为因时间和空间所限,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外部的一切事物,而只能把他人的报道内容和我们的想象综合起来,以形成自己的意见。刻版成见就是公众的意见,是存在于人们头脑种的图画,也是人们认识外部事物的参考标准。
2、受众认知期待的核心或基点是“新闻定位”观念。
“新闻定位”观念就是对新闻的认同观念,也就是受众依次认知预成结构,把新闻当作“新闻”去接受。
显要性是指新闻人物的名望或地位显要。“名人出新闻”、“人物的名望往往增加一件事情的新闻价值”。
3、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之所指,主要是新闻及传播者和新闻媒介,那么受众情感期待的情感之所指,则主要是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
受众情感期待,就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是以情感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的。包含情感模式或情感预成结构。这种情感预成结构理当是受众认知预知结构的伴随者。
新闻道德感,从新闻传播者来说,是反映他们自身在遵循这套行为准则或规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从新闻受众来说,则是他们在肯定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合乎这套准则或规范的同时所产生的情绪反映。
三、受众期待的二重性
1、受众期待的二重性就是指受众期待如同其他新闻理论范畴一样,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并且由此构成内在矛盾。
2、二重性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
(1)表现为受众认知预成结构的可容性与排斥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受众在接受与拒受新闻事实时所产生的矛盾。
(2)由新闻实践对“新闻定位”观念的肯定或否定,导致顺向认知期待与逆向认知期待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所谓顺向认知期待,就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在本质上与受众的“新闻定位”观念相符,受众认知期待的意识指向,就表现为“新闻定位”观念的指向。

附录一  客观报道
客观性或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一种本质或规律;而客观报道则是一种新闻形式或新闻文体。
一、客观报道方法
1、事实与观点分开;
2、报道新闻不带任何感情;
3、力求公正平衡,使被报道的双方都有机会使用向受众提供充分信息的方式进行答复。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不偏不倚、公正平衡、报道事实而不公开发表意见。
二、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又称客观新闻或纯客观报道,就是根据客观性原则或运用客观报道方法去传播新闻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三、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在法国被称为大报道,在英美被称为大标题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向。
样式
1、观察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
3、平面组合式报道;
4、主体纵深式报道(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5、回顾式、复回式报道;
6、进行式连续性报道;
7、述评式报道;
8、探险式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印象性报道)
9、专题探讨性报道;
10、专题调查式报道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中国的通用货币是什么?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半岛真人体育 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lantab.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半岛真人体育 -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