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三角关系的心理分析(二)
查看(766) 回复(0) |
|
香尔滚姐姐
|
发表于 2014-09-10 22:19
楼主
儿童的大脑思维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思维的模式是直线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一些对成年人很平常的事情也会造成孩子的误解。在家庭三角关系中,儿童接受的信息就经常会出现矛盾,他们观察到的信息和听到的信息有时会不一致。这是孩子会寻找一种自己可以理解的解释,比如在平时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和孩子这样说”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可是在一家人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亲密地牵手,把她丢在后面,这可能会造成孩子认为父母言行不一,不是真的爱自己的心理体验,孩子会有被遗弃感和被欺骗感。再加上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就会出现有的孩子表现出自卑、退缩的自责心理;有的孩子会反抗、愤怒、破坏、暴力;有的孩子会提出抗议,寻找解决的办法,等等。我的女儿便是第三中形式。 家庭的三角关系中,大多数的有意义的沟通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母--父、父--子、母--子。这是三角关系的特征,因此在某些情境中会有一方感到被排除在外。如前文中提到的婴儿期母子的沟通造成父亲感到被排除在外;父母手拉手的行为,导致孩子感到被排除在外。当一方感到被排除时,她会认为这也是一种拒绝,产生低自我价值,会感到挫败感。对正常的年人来说,这是一时的感觉和情绪,可以自我进行调节,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会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甚至影响今后成人会的生活。因为心理学普遍认为个体才年或后的性格大都可以在儿童时期找到根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中就把婴儿期和儿童期作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认为照顾者要与婴儿期孩子建立亲密的抚养关系,比如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信任关系、自信心,这些是成年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照顾者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孩子就会对外界不信任,会敏感,自卑,出现人际问题。 在前面提到过,这一时期的照顾者主要是母亲,所以父母也要体谅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变形的三角关系多一些包容,同时母亲也要照顾到父亲的心理需求,和谐相处。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这样的和谐的。比如说:一个儿童时期有挫败创伤经历的儿童,会产生低自尊的心理特征,成年后,他(她)的配偶与孩子出现单向沟通时,他(她)会怎么样呢?当他(她)遇到这样的情境是,童年时的情境会再次从潜意识中浮现,他(她)会消极地认为自己不是家庭的中心,会失落、自卑,会采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有的会先拒绝,先伤害他人,觉得这样自己不会被伤害;有的会竞争得到中心的位置;有的会向外发展寻找心得尊重和爱;有的会说“葡萄酸”嗤之以鼻,说有什么了不起,等等、等等。 家庭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单单是一个三人的小家庭,相互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复杂,更不要说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了,这里的三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我自觉无法应对,所以一直以来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虽然这样做要支付很高的经济成本,但是也是值得的。也许您会认为这样是“逃避”问题,但在处理家庭问题的时候,预防和避免问题出现往往是最比问题出现后再处理更有效、更简单。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