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
四川大学物理化学分数线大概多少,胡常伟、陈耀强、储伟这几位导师的详细情况如何?
悬赏分:5
请问谁知道川大胡常伟、陈耀强、储伟这几位老板的详细情况?另外川大物化大概多少分能上?
相关院校: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热点关注:2021考研辅导班上线如何自考研究生
提问者:龙文 - 2011/11/30 11:50
最佳答案
胡常伟
男,1963年5月出生,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院长,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9年以合作教授身份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顺访美国SCRIPPS研究所、加州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主要从事生物质转化、绿色合成化学尤其是绿色催化反应与相关理论模拟研究工作,包括生物质结构、生物质催化液化、生物质催化气化及相关模拟,CO、CO2、CH4及低碳烃分子的催化活化和利用,吸附态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催化化学与工程,相关体系的分子模拟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工作,发表80余篇科研论文,其中部分发表在J. Catal.(SCI IF3.5), J. Phy. Chem. A(SCI IF 2.8), Appl. Catal. A(SCI IF 2.8), Chem. Phy. Letters(SCI IF 2.5), J. Mol. Catal. A, Theochem, Inter. J. Quan. Chem.等期刊上。
长期担任本科生“绿色化学”,硕士研究生“分子催化”、“微观反应动力学”、博士生“绿色化学”等课程教学。为新世纪四川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化学类本科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与实践”负责人,参加“新型综合大学中理工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十余篇。著有教材《绿色化学原理及应用》、《大学化学》、《基础化学》,参编教材《物理化学》,负责四川省精品课程“绿色化学”的建设。
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高校优秀教师“宝钢奖”等奖励。
陈耀强
1952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长,《催化学报》编委,《化学研究与应用》编委,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1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并留校任教, 1983 年晋升讲师,1992 年晋升副教授, 1993 年在四川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催化材料,吸附态化学,催化反应化学,甲烷的催化活化及转化,汽车及摩托车的尾气净化,天然气催化燃烧,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环境催化。
1984 年以来,先后从事高分散 Rh 原子簇催化剂的制备, CO 加氢反应,吸附态化学及吸附态动力学,甲烷氧化偶联,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耐高温高比表面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天然气催化燃烧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十八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九七 · 三子课题一项,四川省计委重大攻关项目一项,省部级基金五项,与企业合作项目五项。作为主研,参加项目九项,其中三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为省部级基金。在 Rh 原子簇高分散催化剂的制备化学, CO 吸附态、 H 2 的吸附态和 CH 4 的吸附态及其动态行为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优势。在甲烷活化,部分氧化和完全氧化(催化燃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功的天然气催化燃烧炉具有高效节能和环境友好的双重优点,正在实施产业化。对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和耐高温高表面材料的制备科学规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从起始物到最终物的结构、织构和性能的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在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的制备科学与技术。贵金属的负载规律与技术及耐久性涂层的制备规律与技术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满足欧 Ⅱ 排放标准的高性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已通过 10 万公里寿命实验, 正在实施产业化。 满足欧 Ⅲ 排放标准的密偶催化剂和三效催化剂,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压缩天然气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
已正式发表论文八十二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鉴定成果四项。培养研究生 33 名,已毕业 13 名。目前在读博士生 9 名,硕士生 11 名。
储 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起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以来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四十余名
(已指导毕业24名硕博士研究生,另有20余名在读);任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0.7-2001.6 在日本Hokkaido 大学 作为客座教授合作研究;
1999.9-2000.4 在法国 Montpellier 大学合作研究;
1999年获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J. Nat. Gas Chem.》编委;
1995年经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为研究员来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 工作至2001年。
曾任第六届、 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青年催化研讨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2007年);
1992-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做博士后,晋升副研究员;
1987-1991年在法国 Strasbourg大学攻博, 获博士学位;
1985-1987年在法国Lyon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0-1984 年在南京大学学习, 获学士学位;
获得的奖励及荣誉
1.200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排名第一);
2.2003年评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2000年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 年度11名之一;
4.在1998年评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5.在 1995年度研究论文获美国化学会ACS NEWS好评; 获得北美催化学会的优秀论文奖(J. Kokes Grant);
6.在1993年度经专家评议获 中国博士后A级资助, 并成为全国十六名获特别冠名者之一。
科研成果
近年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已获得和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9项);
在国际核心刊物如:Chemical Reviews, J.Catal., J. Phys. Chem. B, Catal. Today, Topics in Catalysis, Appl. Catal.A., J. Mol. Catal. A, Catal.Lett.等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次(其中SCI收录52篇,EI收录37篇,ISTP收录15篇次),期刊他引300余次(SCI他引或核心他引)。
具体合作领域:
催化剂研发与国产化、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天然气资源化工、 碳一化学化工、介孔分子筛与固体酸催化剂的研制与应用、精细化学品与有机合成,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水、环境友好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等。
(2005年初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网 教育部优秀专家)